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盐财经)
作者 | 张婉莹
编辑 | 江江
视觉 | 诺言
一辆没有方向盘、没有传统踏板的车,该如何驾驶?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特斯拉给出的答案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款亚太首秀的全自动驾驶汽车Tesla Cybercab,拥有独特的金色流线型外观,车内没有方向盘,没有传统踏板,只有对向座椅和一块智能屏幕。
11月8日,在第八届进博会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特斯拉展位,观众在参观特斯拉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新华社记者蔡湘鑫 摄
它采用Tesla Vision视觉处理系统+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方案。乘客只需通过语音或屏幕指令,便能召唤它去往任何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Cybercab预计将于2026年内量产落地,并可将成本控制在3万美元内,将服务于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车队。
特斯拉Robotaxi业务已于2025年6月在得州奥斯汀开始运营,目前运营车辆全部采用在售Model Y车型。特斯拉已三次拓展运营范围,并预计年底前将在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开展运营。目前Robotaxi在奥斯汀累计里程超过40万公里,在加州湾区累计里程超过160万公里。
马斯克表示,未来数月内,Robotaxi有望取消安全驾驶员。特斯拉预计2025年底前将在8至10个市区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
特斯拉的Robotaxi
这辆宛若来自未来的特斯拉Cybercab的亮相,不仅展示了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野心,也成为进博会这个“开放舞台”上最吸睛的展品之一。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表示,选择在进博会进行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的亚太首秀,“是因为进博会影响力强,是国际合作与创新交流的重要平台”。
八年前,当中国宣布举办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即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外界还在质疑这一举措的实际效果。如今,进博会已成长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成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和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闭幕。这场为期六天的全球经贸盛会,以创纪录的成绩单再次吸引关注。
数据显示,本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达834.9亿美元,较上届增长4.4%,创下自2018年首届展会以来的历史新高。在当前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其彰显了中国市场的活力与潜力。
11月10日,外国展商在中国馆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这些数据表明,进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已成为跨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拓展合作渠道的关键平台。
进博会不仅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更通过“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商”的溢出效应,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进博会以“与天下同利”的理念破局,并用行动证明:中国开放合作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鲶鱼”特斯拉,激活新能源
时间回到2018年首届进博会,彼时的特斯拉还未在上海建厂。但进博会释放的强烈开放信号,给外资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一年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便创下“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中国速度”纪录。
这条“鲶鱼”的闯入,一度引发业内对本土品牌能否顶住冲击的担忧。
结果却出乎意料,特斯拉的直营模式、智能驾驶技术、电池管理方案,反而成为本土企业对标学习的样板,倒逼整个产业链升级。
蔚来优化换电服务,理想强化增程技术,比亚迪加速刀片电池迭代……特斯拉进入中国,形成了“鲶鱼激活群鱼”的良性竞争格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变化趋势图/诺言 制图(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超1100万辆,其中本土品牌占比超80%
更为重要的是,特斯拉深度本土化策略(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带动了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400余家本土供应商成长,其中超60家进入其全球供应链体系。
这种深度绑定,使得中国供应链企业逐步掌握国际标准,上海临港也因此形成了数千亿产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宁德时代从为特斯拉供应电池,到联合研发新型磷酸铁锂技术,最终反超韩国LG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
上海临港新片区借此打造出年产值超23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2025年7月2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南港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驶向一艘滚装货轮/新华社记者杨有宗 摄
进博会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催化剂”角色。通过引入国际顶尖企业,它倒逼国内产业从“政策保护”转向“能力竞争”。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就曾指出,开放竞争让中国车企在技术迭代、供应链管理上更快成熟。
张永伟认为,中国在促进全球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正在凸显。
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市场和供应链中心,大众、宝马、特斯拉等跨国巨头车企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紧密相连,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技术、供应链优势,正在实现向“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出口、投资、技术、人才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融入全球,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支持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不断加强全球产业协作能力,为全球汽车和交通绿色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整车制造,推动着更广泛的产业融合与创新合作。
2025年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特斯拉在华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美国之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这座工厂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大型商用储能系统,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产品将供应全球市场。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
这一布局与中国“双碳”目标同频共振。特斯拉Megapack、比亚迪刀片电池等产品通过进博会链接全球市场,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纳。
与此同时,特斯拉将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协同推进,其Optimus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量产,未来可能应用于工业制造、高危作业等领域。
特斯拉的储能和AI业务,正在中国形成“车-能-机”协同生态,行业人士分析称:“这种技术融合是进博会推动产业跨领域创新的典型范例。”
回望进博会八年历程,特斯拉从“鲶鱼”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的“共建者”,其背后是中国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战略定力。
从首届的试探水温,到第八届的全面绽放,进博会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商品流通的平台功能,更是全球创新力量与中国市场深度对接的催化剂。
2025年11月10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景/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进博会的平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德国博世等国际零部件巨头通过进博会展示最新技术,并与中国车企合作研发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部件。
这种“技术引入-消化吸收-创新输出”的路径,让中国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全球创新工场”。
进博会,中国对外开放的鲜活缩影
本届进博会共有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突破36.7万平方米,参展国别和企业数量均刷新往届纪录。而美国企业参展面积已连续七年保持第一。
众多企业成为进博会的“全勤生”。第八届进博会上,有170家企业和27家机构连续八届参展,这些“全勤生”包括雀巢、高通、西门子等重视中国市场的外资行业巨头。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跨国企业的战略正持续深化。例如:
雀巢将中国视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高通公司借助进博会平台,推动5G、AI等技术从展品到商品再到生态的转变;
施耐德电气将中国定位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和重要供应链基地;
2024年起,法国生物制药企业赛诺菲将中国首次成为独立的战略市场单元;
……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进行格斗表演/新华社记者蔡湘鑫 摄
如此种种都标志着,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的话点出关键变化:“过去,美国企业是来开拓中国市场的,而现在美国企业深耕中国,更看重中国的人才和供应链。”
这一转变进一步凸显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升级。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跨国企业正从单纯的产品引入,转向更深层次的全产业链布局。
如今,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这种崛起并非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通过进博会等平台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吸收创新要素的产物。正如行业人士所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源于其供应链效率和市场规模的双重优势。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兴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操控工业机器人生产新能源汽车配件/新华社发(谭云俸摄)
进博会的真正价值,在于将中国的市场优势转化为与全球互哺的创新能力——这或是中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给出的最佳答案。
就像亚太首展的那辆没有方向盘的特斯拉Cybercab所预示的,当打开国门与世界共享市场与机遇时,未来的到来速度可能远超想象。
开放,从不是一条单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