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将“低空经济”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飞行汽车作为其中最具想象力和突破性的应用场景,正加速从概念验证走向示范运营。
《飞行汽车白皮书2.0》特别策划“企业高层访谈”,邀请飞行汽车行业领袖共同探讨飞行汽车的战略格局与落地路径。
本期受访嘉宾
苏庆鹏
广东高域科技有限公司CEO
场景落地
从“低空观光”到“城市交通”的渐进式路径
Q
您认为飞行汽车的场景落地会经历怎样的演进过程?哪些场景会率先实现?
飞行汽车的场景落地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网”的规律,其背后核心逻辑是:低空经济需要人口密度、经济基础与产业融合的三重支撑。场景实现的顺序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空文旅先行,以观光体验为切入点,技术门槛低、政策包容性强,能快速积累用户信任与运营数据。
第二阶段:区域交通突破,在城市群间开展城际飞行,解决地面通勤痛点,推动适航标准与空域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三阶段:枢纽接驳升级,连接机场、高铁站等核心枢纽,实现“分钟级立体接驳”,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补充。
第四阶段:城市交通成网,最终形成规模化空中交通体系,与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协同,实现“空地一体化”出行。
与此同时,应急救援、消防医疗等特种场景将同步推进。这类任务社会价值显著,政策支持力度大,是飞行汽车实现社会效益与技术进步的双重抓手。
A
Q
当前阻碍场景推广的核心瓶颈是什么?
当前瓶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技术成熟度。高安全、低成本、规模化的飞行器尚未实现;
基础设施。起降点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服务体系尚未打通;
空域管理。审批流程仍需优化,需要给商业运营更大空间;
公众认知。要避免让飞行汽车被贴上“富人专属”的标签。
A
技术攻坚
汽车工业基因赋能飞行汽车研发
Q
广汽高域如何实现新能源汽车与飞行汽车产业链的协同?
我们践行“汽车产业链技术+航空标准”的融合思路,通过“汽车新四化供应链+航空国产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集成的全链条自主生态,具体来看:
直接复用:电控、自动驾驶、部分机载设备等;
需要升级:电机功率密度需提升3-5倍,电池放电倍率要求达到7C以上;
重点突破:高性能芯片、轻量化材料等“卡脖子”环节;
目前,广汽高域的飞行汽车国产化率已达90%,未来将通过规模化进一步降本增效。
A
Q
广汽的汽车体系能力,如何帮助高域推进飞行汽车量产?
经过四年迭代,我们已完成从“实验室验证”到“产品落地论证”的全过程。
依托广汽成熟的汽车产业链生态,我们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智能化触客与运维平台创新+广汽成熟汽车产业链与生态体系”的核心优势。
在制造端,我们与汽车新四化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自主产业链生态;
在研发端,全栈自研核心技术,构建“短途多旋翼+跨城复合翼”双技术路线;
在生态端,我们联合如祺出行、广东联通等企业,组建战略合作网络,共同打造“立体出行生态平台”,推动场景与技术的双向驱动。
A
商业模式
从“造飞机”到“建生态”的价值跃迁
Q
飞行汽车未来的商业模式会如何演变?
商业模式将经历三阶段跃迁:
起步期,以整机销售为主,依托政府示范项目验证产品;
成长期,由专业运营商主导,提供“空中网约车”服务,实现规模化运营;
成熟期,构建“硬件+服务+数据”三位一体的生态,覆盖物流、救援、定制出行等多元场景。
A
Q
实现商业化盈利的关键成本门槛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测算,区域城际交通的单次出行价格需要控制在传统出租车价格的3倍以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
规模化降本:通过量产降低整机与零部件成本;
供应链优化:将航空件部件成本控制在汽车件的水平;
运营提效:通过智能调度与资源共享,降低闲置率与人力成本。
A
结语
广汽高域正以汽车工业的体系化能力为基石,通过“场景驱动、技术自研、生态共建”的三轮驱动,走出一条从产品到平台、从制造到服务的飞行汽车产业化路径。
关于《飞行汽车白皮书2.0》
《飞行汽车白皮书2.0》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编制,聚焦我国飞行汽车产业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产业链与产业生态、技术创先战略、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支撑保障措施等五大板块展开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率先实现飞行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培育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