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航空发动机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不仅计划在北京设立大型维修中心,更进一步,有意将整条生产线迁至中国。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航空发动机巨头,为何突然对中国市场展现出如此前所未有的热情?
提及罗尔斯-罗伊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其奢华昂贵的汽车品牌。然而,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罗尔斯-罗伊斯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存在,与美国的通用电气(GE)和普惠(Pratt & Whitney)并称为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其著名的Trent系列发动机,被广泛应用于空客A350、波音787等先进的大型客机上,技术含量极高,代表着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顶尖水平。
罗尔斯-罗伊斯对中国市场的青睐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商业机遇。
中国航空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举突破6亿人次大关,货运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制造业基础也日益雄厚。
从过去几乎无法自主生产航空发动机,到如今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并交付运营,ARJ21支线飞机实现批量生产,这些显著的成就都清晰地表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进步。此外,国家还设立了“两机专项”,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计划,投入数千亿元巨资。这些变化都让罗尔斯-罗伊斯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希望能够分享中国航空市场快速增长的红利。
早在2019年,为了争取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后更名为C929)宽体客机的发动机订单,罗尔斯-罗伊斯便主动示好,表示愿意在中国建立发动机总装线。虽然最终该项目的发动机供应商选择了俄罗斯,但这次接触无疑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如今,罗尔斯-罗伊斯已经在中国开始“真刀真枪”地投入运营。2022年,罗尔斯-罗伊斯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了一家双方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BAESL)。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2.42亿元人民币,选址在北京顺义区,旨在建设一座专门用于维修Trent系列发动机的大型基地。
这并非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厂房。这个维修中心占地超过8万平方米,包括发动机大修主厂房、试车厂房、以及大型库房等一系列先进设施。在满负荷运营状态下,该中心预计年维修能力可达250台发动机,并创造约800个就业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罗尔斯-罗伊斯在中国大陆设立的首个Trent系列发动机大修基地,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项目进展迅速而顺利。2023年8月,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2025年8月,主厂房已成功封顶。预计在2025年底,该中心有望获得适航维修许可证,并最迟于2026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罗尔斯-罗伊斯甚至已将用于培训的发动机运抵现场,开始对中国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除了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外,罗尔斯-罗伊斯还在动力系统领域积极拓展在华业务。通过与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在苏州建立工厂,专注于生产mtu系列柴油发动机,主要用于数据中心作为备用电源。2025年8月,苏州工厂成功下线并交付首台mtu新2000系列发动机,标志着罗尔斯-罗伊斯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技术转移无疑是此次合作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门槛极高,一般企业难以企及。
罗尔斯-罗伊斯此次承诺转移的技术,涵盖高温合金处理、复合材料检测等核心工艺。例如,Trent XWB发动机的维修,涉及单晶叶片修复、燃烧室检测等高精尖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都属于稀缺资源。通过参与实际的维修流程,中国的工程师将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国际最先进的工艺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罗尔斯-罗伊斯还建立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证的全方位培训体系。首批200名工程师已经完成了专项培训。这种“干中学”的模式,对提升中国航空维修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大有裨益。
供应链的本土化也在加速推进。罗尔斯-罗伊斯已在中国发展了超过200家供应商,覆盖锻造、机加工、电子元件等各个环节。苏州工厂生产的mtu发动机,本土供应链占比已达到60%。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显著提高了响应速度。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精明商业交易。从罗尔斯-罗伊斯的角度来看,这次合作无疑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中国航空市场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维修需求。目前,中国拥有超过80架装备Trent发动机的宽体客机,每台发动机的大修费用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这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通过在中国建立维修基地,罗尔斯-罗伊斯不仅能够更便捷地服务客户,降低物流成本,还能利用中国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数据显示,通过BAESL维修发动机的成本,相比在海外维修要降低30%左右。
动力系统业务同样直接受益于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热潮。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爆发,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备用电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用柴油发电机市场将达到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0%。通过本土化生产,罗尔斯-罗伊斯的年供货量从过去的1000台跃升至2000台以上。
对中国而言,此次合作的意义同样重大。首先,可以直接获得先进的维修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正在发展中的国产航空发动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该项目还直接创造了数千个高端就业岗位,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国际供应链,中国在全球航空发动机售后市场的话语权得到了显著提升。罗尔斯-罗伊斯已将中国定位为其全球四大供应链枢纽之一,亚洲区域备件库也已落户上海。
当然,这种合作也并非没有挑战。最核心的问题是技术壁垒依然存在。尽管罗尔斯-罗伊斯承诺进行技术转移,但对于燃烧室设计、单晶叶片铸造等最核心的技术,仍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在BAESL的维修流程中,涉及发动机核心模块的操作,仍然由英方工程师主导。
地缘政治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7月,英国议会曾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罗尔斯-罗伊斯评估BAESL项目的技术溢出风险,导致部分设备进口出现延迟。随着中美技术竞争的加剧,罗尔斯-罗伊斯可能面临“选边站”的压力。
本土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商用发动机维修业务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27年将覆盖50%的国产发动机维修需求。通用电气也计划在浦东建立维修基地,直接与BAESL争夺市场份额。
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在开放合作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市场换技术”。毕竟,真正的技术实力最终还是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
无论如何,罗尔斯-罗伊斯的此次“押注”,确实为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场合作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