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比郭台铭还嚣张,公然叫嚣芯片“去中国化”,如今却上门讨要订单
创始人
2025-10-25 19:57:43
0

说起郭台铭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富士康的老板,2019年那会儿在台湾选举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公开放话说富士康在大陸建厂就是给当地人赏口饭吃,随时都能撤走。

这话一出口,当时就惹得不少人心里不舒服,因为富士康那时候的生意大头都在大陸,靠着那边的工人和供应链赚得盆满钵满。

结果呢,几年下来,富士康确实开始往印度和越南挪产能,但也没完全撤干净,印度那边建厂遇到各种麻烦,基础设施跟不上,工人培训也费劲,到2025年还从印度调回了好几百名工程师回大陸帮忙。

郭台铭这番话听着嚣张,但比起另一家美国公司戴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戴尔直接喊出芯片要“去中国化”,计划到2027年彻底不用任何大陸芯片和零部件,现在却又转头来大陸市场求订单,这事儿听着就让人觉得讽刺。

2019年中美贸易战打得正热闹,郭台铭作为富士康的创始人,在台湾那边竞选时为了拉票,说话没遮没拦。他强调富士康不是离不开大陸,工厂建在那儿只是因为劳动力便宜,如果政策变了或者成本高了,立马就能转移。

这话传开后,富士康赶紧出来澄清,说没打算完全撤出,只是多元化布局。但行动上,从2020年开始,他们确实往外挪。2021年跟印度政府签协议,投了2亿多美元在塔米尔纳德邦建厂,主要组装苹果的部件。2022年又加码5亿美元,在班加罗尔附近扩建,计划招几万工人。

但现实没那么顺利,印度电力不稳,工人技能差,培训得花好几个月,罢工还时不时来一下。2023年追加7亿美元投资,想把印度产能拉到全球10%,但质量问题一大堆,部件兼容性差,湿度控制也跟不上。

苹果也跟着掺和进来。从2022年起,苹果就开始加速供应链转移,目标到2025年把25%的iPhone生产挪到印度,20%的iPad和手表去越南。这是因为中美关系紧张,加上疫情闹的供应链中断。

2022年底,印度产的iPhone 14上市,但规模小。2023年,供应商在越南从25家增到35家,涵盖摄像头和显示屏。但印度那边劳动力流动大,离职率30%,基础设施拉后腿。

蒂姆·库克作为苹果老板,2024年3月去大陸访问,参观工厂,还公开说苹果离不开大陸供应链。10月又去了一次,跟中国官员见面,承诺加大投资,谈数据安全和创新合作。看起来苹果一边转移,一边还得稳住大陸这边,因为零部件和组装效率在那儿摆着。

2025年,苹果试产iPhone 17在印度,但因为工程师撤走,进度慢了。苹果供应商像Luxshare在越南投3亿美元,但稀土材料还是得靠外部,成本上去了。这些企业想分散风险,结果发现大陆的生态太完整,转移成本高,效率低。

现在轮到戴尔这个主角了。这家美国PC厂商比郭台铭嚣张多了。2023年1月,媒体爆出戴尔通知供应商,到2024年停止采购大陸制造的芯片,其他部件比例也得大幅降。

进一步计划是2025年起把台式机、笔记本组装逐步移出大陸,到2026年芯片采购完全避开大陸供应商。最终目标2027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彻底脱离大陸元件,不含任何芯片或零部件。这计划覆盖戴尔全球产量的35%到40%,主要是针对美国市场。

为什么这么干?因为美国政策压力,怕贸易限制,加上地缘风险。戴尔行动上也快,2023年关闭了厦门部分工厂,裁了当地员工30%,把研发团队挪到印度。还注销了上海一些分公司。

官方嘴上说不是全面撤离,只是全球优化,但事实摆在那儿,供应链成本涨了,交付也延误。Nikkei和Reuters都报道了,戴尔想在2024年前就把中国芯片踢出局,结果执行中遇到供应商短缺,替代品贵不说,质量还得验证。

戴尔这么折腾,直接砸了自己的脚。中国市场本来是戴尔的大金矿,2022年销量排名第二,份额14.1%,出货超500万台。但2023年,出货量暴跌44%,只剩314.8万台,份额掉到8%,排名滑到第四,被华为超了。

华为那年逆势涨11%,出货398.6万台。为什么?消费者不傻,戴尔一边赚中国钱,一边喊去中国化,大家自然转向本土品牌。2024年更惨,第一季度营收降28.6%,市场占有率不足8%。到2025年,份额缩到5%以下,归入“其他”类。

全球业绩也拖累,2025年累计亏了23亿人民币。Canalys数据清楚显示,戴尔是最大输家,华硕也跌28%,但戴尔最狠。IDC报告说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涨1.8%,但戴尔在中国继续滑坡。

面对这个局面,戴尔没反思自己那套去中国化,而是从2023年底开始改口。公开说中国是重要国际市场,没退出计划,承诺继续投资。2024年高层访华,谈合作,但供应链调整没停。

2025年9月,又在中国裁员,针对上海和厦门的存储部门,给N+3补偿,鼓励转岗。但消费者不买账,转向华为、联想这些。

戴尔CEO迈克尔·戴尔2025年10月还感谢特朗普关注中美贸易,说稀土问题得解决,但这也暴露戴尔卡在中间,离不开中国市场却又被政策绑着。专家说戴尔这步棋走得太急,供应链不是说换就换,成本涨15%,效率降。

不止戴尔,英特尔、英伟达这些芯片厂商也类似,一边遵守美国禁令,限制先进芯片出口,一边还想在中国卖货。

但中国本土芯片和PC发展快,国产化加速,美企想挽回市场却没好办法。戴尔当初嚣张喊去中国化,现在求订单,本质上是供应链依赖和市场现实的碰撞。企业想分散风险没错,但忽略了生态完整性,转移不是一蹴而就。

郭台铭那话听着气人,但至少富士康没完全切断,戴尔这套更极端,结果市场份额没了,还得低头求和。这事儿告诉大家,全球化不是说断就断,互相依赖深着呢。

中国市场大,消费者有选择,本土品牌起来,外企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行为。戴尔现在表态继续投资,但行动上还在调整,未来咋样,得看他们诚意够不够。

总的来说,这种反复,暴露了科技企业在地缘压力下的尴尬,供应链重塑不是喊口号,得一步步来。

结语:

总的,全球化时代,企业不能只顾政策压力,得看经济逻辑。戴尔去中国化,成本高了,市场丢了,股东不高兴。苹果转移印度,工程师撤了,生产慢了。富士康多元化,但根基还在大陆。

这些例子说明,供应链是生态,不是零件堆砌。企业嚣张喊撤,结果还得回来求,接地气点说,就是搬石头砸脚。

未来,美企想在中国混,得真心合作,别一边赚一边砸锅。中国开放市场,但消费者有眼睛,本土品牌强了,外企得调整心态。

戴尔现在承诺投资,但得看行动。要是继续裁员转移,份额还会掉。总之,这波操作,让人看到科技行业的现实面,嚣张容易,回头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霍希家族新成员,奥迪Q9 Ho... 全文共848字5图,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奥迪终于要在豪华SUV市场上放大招了,这次带来的不是普通的旗...
丰田:八届进博会“全勤生”的意...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舞台上,有一家全球销量第一的国际车企以“全勤生”的身份,八度赴约,从未缺席。它...
上汽荣威MG双品牌发力:保值率...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携手精真估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引发行业关注。该报告显示,在自主...
宁工品推·智造新材——汽车企业... 11月6日,由南京市工信局、南京新工数科、南京汽车行业协会共同组织的“宁工品推·智造新材”——汽车企...
金标大众“与众淘金季”:以新策... 当本土新势力车企以创新玩法重塑市场规则,当年轻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变得愈发难以预测,传统汽车巨头如何在新...
赛力斯港股启航:双平台战略重塑... 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11月5日,赛力斯正式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以140亿港币募资规模是迄今为止规...
100%全无人订单!萝卜快跑周... 11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萝卜快跑相关人士今日透露,截至10月31日,萝卜快跑每周订单量超25万单...
特斯拉股东批准马斯克万亿薪酬方...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6日宣布,该公司股东以超过75%的赞成票通过了董事会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