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要问今年新能源车谁最卷,除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大三排SUV之外,还有一个在网上声量没那么高、但在线下超级火爆的类型:纯电小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去年想买一台续航400+km的小车,至少要8万多块。即便能接受3字头的续航,但产品力强的也就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邪恶糯玉米……可选项少得可怜。
但到了今年,全能王吉利星愿、能换电的萤火虫、升级后的五菱缤果S/PLUS、宏光MINI四门版、极狐T1等车型全都来了,纯电小车在销量榜前5中也占据了3席:
更离谱的是,在8月29日成都车展上市的MG4 EV,把437km的续航一口气打到了6万多的价位,同时从外观的设计到内饰的质感,都不输10万级的新车!
也因此,在上市首月就拿下了11789台的销量成绩单。
那么,MG4究竟是怎么做到“物美价廉”的?实际体验究竟如何?
刚巧,社长前段时间试到了这台车即将交付的高配车型——530km智趣版(指导价9.68万元)。今天我们就从三个冷知识开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英国魂,中国心?
一个冷知识,在欧洲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政策出台之前,MG4一直是欧洲紧凑级纯电车型的销量冠军,也连续5年蝉联了中国单一车型出口的海外销冠。
考虑到MG“祖籍英国”,也考虑到欧洲市场的销量表现,新老两代MG4都是典型的“欧洲小钢炮”。
这种长轴距+短后悬的设计,尤其是从后45°去看,紧绷着的运动感特别明显。
但或许是为了照顾女性用户的审美,全新MG4的前脸造型和车身线条明显没有上一代那么凌厉。搭配饱和度更低的莫兰迪色系,少了几分攻击性,多了几分时尚感。
而这种时尚的设计风格,也延续到了MG4的内饰里。
就比如紫/白的双拼色一眼看去就很高级:
空调出风口在调节角度的时候会留白,是这个价位段少见的几何美。考虑到用户不一定是老司机,为了减少A柱盲区,还特意挖了一块小三角窗出来:
为了提升精致感,除了白色的门板总成是硬的,仪表台、扶手、门把手附近,都是软的:
前排的一体式座椅有加热、有通风,坐垫承托到位,甚至还有方向盘加热:
后排地台纯平、有空调出风口,靠背角度、坐垫长度都足够,且靠背中间很软可以陷下去,很符合人体工学,180cm的壮汉坐一天也不会累,头顶的全景天幕还有遮阳帘:
前排是防晒玻璃,后排是隐私玻璃,可以100%降下(C柱也和A柱一样,有个小三角窗):
后排座椅支持4/6比例放倒,但角度无法做到180°纯平:
后备厢盖板下方还有一块巨大的储物空间。同行的媒体老师去试了试,坐下一个他还能正常关上尾门(请勿模仿,超载违法)。尾门也是电动的:
而且从细节来看,这台MG4在产能爬升完毕、足以满足国内用户需求后,很有可能会继续出口欧洲。
比如这个最典型的,欧洲常见的大灯高度调节旋钮:
开启辅助驾驶也不能用怀挡下拨,而是要在方向盘按键上double check:
它的有线充电接口也是欧洲常见的双Type-C,而不是国内更常见的USB + Type-C。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台MG4,就是“带有欧洲元素的中国设计”。
而且更最令人惊喜的是,社长这台是只开了200km的新车,但内饰几乎没有异味,目测完全符合欧盟对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
02. 纯电小车,追求技术领先?
第二个冷知识,MG4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个“40万台0自燃”的车型。
而且,上汽是真的自信——
他们针对MG4、MG Cyberster、荣威D7 DMH/EV、荣威D5X DMH、荣威iMAX8 EV这些采用“躺式电芯”的车型给出了安心承诺,只要是动力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自燃,免费为用户更换同配置或同价位的同品牌新车。
而且,不限新款老款,不限行驶里程,不限过户次数:
这或许也能从侧面验证,上汽自身的电池技术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对全新MG4来说,虽然它的价格只有上一代的差不多一半,但三电技术却并没打折,依然采用了高能量密度的CTB电池包,充电20分钟续航增加268km,并且全系标配热泵空调。
此外,由于换装了更高效的120kW电机、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和更低滚阻的轮胎,全新MG4的能耗甚至比之前降低了10-20%……
社长这次亲测了一波,在涵盖城市、高架、高速(120km/h)的综合道路上(编队行驶,速度和正常车流差不多,但停车等待时间偏长),外部下雨湿滑路面、开启空调除霜(都会增加能耗),表显能耗13.6kWh/100km,差不多打8折、能跑400+km,仅供参考。
而且上汽更自信的,是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
下面这块15.6英寸的2.5K屏幕,他们号称同级最大,用上了苹果同款的3A镀膜。一整天用下来确实没有环境光反射,点亮屏幕的时候也看不到指纹。
这套车机系统是上汽和OPPO联合打造的,内置8155芯片,卡片式的UI比较容易操作,支持分屏、车手互联,甚至“摇一摇手机”就能导航发送到车:
主流的APP车控功能,这台车也都有:
这次试驾,我本以为MG4的竞品只是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这类小车。但没想到,他们甚至拉来了焕新版的特斯拉Model 3,选装了EAP的版本来进行对标!
从社长的真实体验来看,就好比“车里坐了个上海司机”:开车规矩的同时,还特别追求效率。
比如在高架上开启高速NOA,它就会和打了鸡血一样,尽可能逼近限速去开。一旦本车道前方是台慢车,它就会早早开启转向灯找机会变道,动作绝不拖泥带水。
从匝道汇入主路、或者从主路驶出匝道的时候,它并不会采用“流氓式”开法,一口气顶到最前面强行找慢车加塞,而是很早就开始找机会逐级变道。
这时语音播报会提醒“开慢点,前方2公里出匝道”,临近出口时还会显示实景地图。
面对加塞,它会早有防备地会慢给刹车,跟车距离的把控也比较精准。
但体验最好的,还是这套辅助驾驶支持人机共驾,而且和人配合非常丝滑。
你操作的时候它就会立刻“退出”、尊重并相信你的指令,你停止操作后它又会立刻接上、恢复原本的逻辑,反应特别快。
事后我问了一下他们的工程师,给出的答复是地平线征程6E芯片和Drive OS平台立了大功:通信延迟<0.5毫秒、调度延迟<1毫秒,才能实现这些功能。
此外软件上的端到端感知、在线建图、AI驾驶风格学习以及最新的博弈大模型,再加上和座舱及底盘的深度融合,最终才能实现越级的辅助驾驶体验。
至于自动泊车,社长这次没给它上难度。
从简单车位的自动泊车体验来看,MG4刚好能停在车位正中间。如果泊车时有车靠近,它会先礼让对方、避免发生事故,逻辑上更侧重安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产品力足够强,MG4到底是怎么把价格打下来的?
03. 该省省,该花花?
看到这里,社长其实隐藏了一个关键信息,细心的小伙伴应该也发现蛛丝马迹了。
MG4从之前那个纯粹的“后驱钢炮”,变成了一台前驱车!
正因如此,它才能实现非常集成化的前舱设计,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比如热管理系统是一体式的,电驱电池和座舱可以共用;
再比如充电口设置在车头而不是车尾,又能省下一个DC/DC转换器和一大把线束;
集成度高了可以进一步减重,再加上我们刚才提到的能耗正向循环,电池容量又可以进一步缩小。以前64度电才能实现的续航现在只要54度电,又能再省下大几千块;
由于电池是上汽自己的技术,品控也能由上汽来保证,因此可以把电池交给瑞浦兰钧进行代工,会比宁德时代的成本再低一些;
包括座椅、内饰件等一系列配件,也都由上汽集团旗下的子公司进行生产……
种种操作叠加,才让MG4成了行业内最具性价比的纯电小车。
这次我也看到了MG4的销售后台,目前一共51549台大定,是不注水的真实数据。
按照目前每个月1万多、逐步爬升到2万台的产能来算,有些订单可能要延迟到明年。
为了避免用户额外缴纳购置税,MG一方面和瑞浦兰钧进行紧急沟通,加开一条生产线;另一方面也和宁德时代签订协议,530km的版本将会由宁德时代进行代工;同时推出了超期交车,现金赔付的承诺。
哦对了,还有最后一个冷知识没说:
如果大家最近去过上汽相关的快闪店,会发现他们不只是销售在现场,周围还有驻场的一线工程师,轮岗,每个人都要到场。
他们身为研发人员出现在销售环节,不仅仅是为了第一时间解答用户的问题,更是为了贴近用户,了解用户的呼声。
或许正是这份从产品、到服务的诚意,才换来了大家真金白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