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召开。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赛道,中国不仅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更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次大会旨在搭建一个全球性的交流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01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旨在凝聚各方智慧,促进智能网联技术安全普及应用。北京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创新充满活力、汽车产业体系完整,率先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规范和加强自动驾驶管理,促进智慧设施建设和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将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伟指出,面向未来,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要加快打造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深化开放合作,支持中外企业深化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还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启动了国家人工智能汽车领域应用中试基地建设。
02 共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发言时表示,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三大竞争优势:一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中国道路交通场景复杂,具有海量的场景数据优势;二是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激光雷达、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软硬件供应链逐渐形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非常活跃,支撑单车智能加车路云协同的基础设施具有先发优势;三是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在大范围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准入和上路的通行试点,采取小切口切入、附条件实施方式,稳步推进智能驾驶汽车落地。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狄薇斯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近期已有多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或者欧洲子公司,这带来了机遇。但当前的贸易和地缘政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供应链紧张、监管差异、竞争加剧是当下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将继续充当中欧汽车产业间的桥梁,推动更多对话、更多开放、更多桥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围绕“智能体加持车路云协同”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表示,智能体加持下的车联网是向自优化系统演进的方向。在目前,智能体本身还有待成熟,算力成本也有待下降,包括长尾场景覆盖的能力,这些有待实践丰富。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指出,汽车具身智能体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形态,具体有三方面新特点:一是自主实现感知、认识、决策、行动的一体化,汽车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决策进阶,并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来不断学习和进化,成为出行生活的规划大师。二是共情,依托大模型、多模态交互技术,智能座舱实现无感交互融合,汽车从第三生活空间进化为生活助手,成为更具智慧的情感伙伴。三是人、车、路、网、云、芯深度融合,汽车集储能、移动感知决策于一体,与其他社会体共同组成社会的数字网络。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表示,作为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核心载体,智能网联汽车这一产业正以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的双轮驱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与未来出行形态。
03 机遇中寻突破 挑战下谋发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亦功指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在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二是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等问题制约产业整体效能。三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突破。破解上述挑战需要发挥新型的举国体制优势,汇聚产业链优质资源,搭建一个跨越组织边界,实现技术共建、共享的国家级汽车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快速提升,数智新汽车必将成为真正的未来。未来汽车就是可自动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网联标准全球化可以推动产业与用户的双赢,在技术协议、功能安全等核心领域,实现全球标准化,既能帮助车企减少重复研发与投入,降低产业链的成本,又能让消费者享受“跨国无缝衔接”的智能出行体验。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指出,未来跨行业合作非常重要,技术开放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说遥遥领先,而且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在不断发展,技术开放也可以更好地加速全球低碳化出行进程。宝马很高兴看到中国市场产业不断地强大发展,并且强劲向上推动了创新。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勇对产业发展提出两点倡议:一是推动政策协同,打通跨区域落地堵点。建议加快L3级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为企业规模化运营提供清晰指引,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二是深化技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面对感知融合、高精度定位等行业共性难题,建议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开放模拟仿真场景库、封闭测试场地。同时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攻克共性难题,让技术创新更高效、更普惠。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国处在变革的核心,汽车行业正处于产业深度转型、技术快速迭代、管理模式变革、竞争格局重构这一关键阶段。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快,市场的变化速度几乎用“天”来衡量,这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全新的考验。面对这场大考,广汽主动开启了一场彻底的自我变革。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概念探索进入了技术突破、场景应用的新阶段。软件定义汽车,AI成为新引擎,“全域AI”与“天地一体”正是吉利推进智能网联变革的主战场。吉利已将AI技术深度融入到架构、动力、底盘、座舱等全链路,推动汽车向智慧生命体的进化。
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兴海指出,新汽车变革带给用户全新的用车体验,为中国品牌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智能电动技术发展产生了辅助驾驶安全、电池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潜在问题,车企需要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推动汽车智能与安全可持续向更高水平迈进。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呼吁全行业在政府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在由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赵福全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嘉宾们从国际车企、科技企业、新势力等多元视角,共同探讨了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自动驾驶的终极使命应该紧密着围绕两件事去做,一是解放了多少精力,二是减少了多少事故。现在阶段来讲,应该把减少事故放在第一优先事项,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解放精力。”蔚来创始人李斌说。
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表示,智能驾驶行业在经历阶段性事件后,正进入深刻反思与规范建设期。当前,智能驾驶领域强标的制定,正是行业走向成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智能驾驶未来会开创更加智慧、更加安全的出行,驾车的绝大部分里程都已经是辅助驾驶甚至到L3、L4级别可以“脱手、脱眼”,这在2030年之后可能会快速普及。
“地平线在自动驾驶领域是偏冷静的玩家,没有摇旗呐喊要冲向L4、L5之类,而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去搭建量产经验,并积累数据。”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说。汽车芯片即便只有一个“bug”,也将造成万劫不复的损失,因此要有敬畏之心,一步一步地把工作做好。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吴博锐表示,我们需要非常优秀的、在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伙伴,而且需要传达一个非常精细的信号——安全第一,我们需要确保耐用性,对于车辆辅助驾驶系统也是如此,合作伙伴需要进行非常密切的合作,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