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一则重磅消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正式宣布,计划于2026年在英国伦敦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出行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全球城市的街头巷尾。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档子事。
当你还对“无人驾驶网约车”这个概念将信将疑时,一场真金白银、关乎万亿市场的“军备竞赛”早已在全球打响。
《ARK Invest Big Ideas 2025》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球Robotaxi数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约10万亿美元,为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制造商、车队所有者和自动驾驶平台提供商创造约34万亿美元的企业价值。
这意味着,无人驾驶网约车正从一个技术概念,已经开始步入商业化阶段。
在这片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蓝海,头部玩家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早在2009年Waymo便诞生在谷歌的X 实验室。作为行业元老,如今Waymo在凤凰城、洛杉矶等美国城市,他们的无人驾驶车队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出行的一部分。
来自中国的萝卜快跑则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扩张速度。
在短短六年内,已经将服务拓展至全球16个城市,从北京、上海到迪拜、阿布扎比,完成了超过1400万次的出行服务,奠定了全球最大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的地位。
特斯拉也将目光聚焦在无人驾驶领域,在美国开放的政策支持下,特斯拉加快了在美国市场的开疆拓土。
今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奥斯汀推出自动驾驶叫车服务后,正在扩大运营区域,已先后获批在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和内华达州开启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马斯克甚至放言,计划2025年底前覆盖美国半数人口区域,2026年实现百万辆无人驾驶汽车规模。
这场竞赛早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比拼,而是进入了拼运营、拼数据、拼规模的商业化下半场。
三大巨头的全球竞速,印证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前景,也预示着行业进入规模化竞争的新阶段,谁能把握政策窗口与市场机遇,谁就能抢占未来出行的主导权。
听到萝卜快跑成为全球最大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你是不是感到有点诧异?
去年还能听到它在全国各地运营的消息,但今年似乎在国内“静音”了。
就是这个感觉已经销声匿迹的品牌,怎么突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服务商?
答案很简单:它的主战场,已经悄然转向了海外。
就在最近,《时代周刊》将无人驾驶技术列入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并特意指出,萝卜快跑已经成为Waymo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同时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正在武汉等城市发生:曾经以“比打车还便宜”为卖点的萝卜快跑,已经悄悄涨价,如今在武汉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乘车费用与普通网约车相差无几。
无人驾驶网约车本应凭借其没有人工成本的先天优势,通过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事实上,萝卜快跑也确实凭借这一策略,累计提供了超过1400万次的出行服务,在全球16座城市落地。
但是在尚未完全占领中国市场之际,它却主动收起了这把最锋利的“武器”。
这背后,显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其深层原因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网约车行业与打螺丝、送外卖在互联网上被人戏称“失业三宝”。截止2025年7月,全国网约车司机月活跃用户达 2924.3 万,与全年同比增长 23.3%。
如果任由无人车以不计成本的低价进行“清场式”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网约车市场,那么这千万网约车司机又该何去何从。
在中国,颠覆性技术的落地,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账。
当然,这也不代表中国就抛弃了无人驾驶技术。
工业革命初期,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来了手工纺纱者的反抗,如今无人驾驶车的不断前行,也势必会为网约车行业带来一定恐慌。
但正如英国工人的铁锤砸不走珍妮纺纱机,无人驾驶车也不会在一声声唾骂中趴窝。
当国内市场的“隐形天花板”逐渐显现,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海外。
今年3月,阿联酋迪拜街头,一辆印着"萝卜快跑"字样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稳稳停在了哈利法塔脚下。
这是中东地区首批正式载客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而驾驭它们的,正是来自中国的技术。
萝卜快跑出海这步棋,下得又快又准。
从今年3月宣布出海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萝卜快跑已经先后在迪拜、阿布扎比等中东重镇落地生根。
到了7月15日,百度还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Uber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再到8月4日,百度又宣布旗下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将与海外网约车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后者在欧洲提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百度和Lyft战略合作消息发布后,截至收盘,百度上涨1.75%,Lyft上涨3.38%。
如今,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同样在海外开疆拓土。
从新加坡到比利时,从韩国到阿联酋,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开花结果。
这场出海的深远意义,不止于卖了多少辆车,接了多少订单。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把在中国市场验证成熟的技术方案、运营模式和商业生态,整体输出到全球舞台。
当未来的某一天,自动驾驶真正普及时,世界可能会发现,这个未来技术的底层代码里,深深烙着中国创新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