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新突破!新能源车续航或翻倍,碘离子如何像“智能胶水”一样,填补电池界面的微小缝隙?
创始人
2025-10-17 01:00:38
0

当500公里续航成为电动车的常态,你是否曾幻想过:有一天,电动车能像燃油车一样,加满电就能跑上千公里?

这个幻想,正被中国科学家一步步变为现实。

2025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多个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固-固界面接触难题”被成功攻克。这项突破,让电池能量密度超过500Wh/公斤,续航里程从500公里跃升至1000公里,不再是梦。

美国马里兰大学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教授评价道:“该研究解决了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问题,为实现其实用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一、 破解世纪难题:“陶瓷”与“橡皮泥”的完美贴合

要理解这一突破的意义,我们得先明白固态电池为何迟迟无法落地。

电池充放电,靠的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奔跑”。液态锂电池中,电解液就像一条“河流”,锂离子能轻松游动。而全固态电池,则把这条河换成了一条“固态高速公路”——电解质是固态的,更安全,能量密度也更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固态电解质(如硫化物)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当两者贴在一起时,界面处充满坑坑洼洼的缝隙和孔洞,锂离子“寸步难行”。这直接导致电池内阻增大、容量衰减,甚至短路风险。

过去,解决方式简单粗暴:用超过50个大气压的外部压力,硬把两者压在一起。结果呢?电池变得笨重不堪,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

中科院的解法,堪称四两拨千斤。

研究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了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这些碘离子在电场驱动下,会主动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层。这层界面能主动吸引锂离子,像“智能胶水”或“流沙”一样,自动填充所有微小缝隙,让电极和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更巧妙的是,整个过程完全自主进行,无需任何外部加压。实验结果显示,基于该技术的原型电池在数百次循环后,性能依然稳定,远超现有同类电池。

二、 不只是界面突破:中国科研团队的“组合拳”

正当黄学杰团队解决界面接触难题时,中国其他科研团队也在同步推进。

中科院金属所带来了“柔性变身术”。他们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更在柔性骨架中加入特殊设计,让电池储电能力直接提升86%。

清华大学则贡献了“氟力加固”。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在电极表面形成“氟化物保护壳”。这一设计让电池在满电状态下,顺利通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而不爆炸,解决了安全与续航难以兼顾的痛点。

三、 从实验室到量产车:为何我们还要再等等?

实验室里几克重的样品成功,与车规级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首先是技术整合的挑战。黄学杰团队坦言,即便解决了负极界面问题,低压力下维持高容量正极的离子通道,仍是重大挑战。实验室的小样品可以精准控制,但要做出汽车需要的超大电芯,并保证每一块都稳定、一致,难度指数级上升。

其次是成本问题。目前,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的成本,是现有液态电池的3倍以上。车企必须考虑: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续航翻倍支付高昂溢价?

再看车企的时间表,普遍指向2027-2030年

上汽与清陶能源合作,计划2025年底建量产线,2027年交付用户

广汽宣布2026年将固态电池用于昊铂车型,但业内普遍认为该目标激进

宁德时代保守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目标能量密度500Wh/kg

丰田曾两次推迟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最新表态是2027-2028年推出

更现实的是,电池造出来,还要适配整车。奔驰用改装的EQS测试固态电池,确实跑出了1000公里续航。但这只是“特调车”。要让普通车型用上,必须重新设计底盘、充电系统,这又需要一两年时间。

四、 过渡方案:半固态电池是“换汤不换药”?

在全固态电池量产前,市场上出现了“半固态电池”这一过渡产品。

但消费者别抱太高期待。以MG4的半固态版为例,其续航、快充和普通版几乎没有区别,价格却贵了6000元,被评价为“换汤不换药”。

事实上,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已经为行业划清了界限:只有当电池中液态物质含量低于1%时,才能称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标准直击行业乱象,防止“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

五、 当我们谈论固态电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固态电池的意义,远不止“续航翻倍”那么简单。

它意味着真正的“安全无忧”。传统液态锂电池在受损时容易热失控,导致起火。而全固态电池没有液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消除了漏液和燃烧风险,即便针刺、高温也不会爆炸。

它意味着新能源应用场景的无限拓展。无论是需要高能量密度的电动航空,还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人形机器人,全固态电池都将提供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赛道上,已经占据了领先位置。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到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再到今天的全固态电池,中国电池技术的持续创新,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

结语

中科院的这一突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电动出行的模样:续航1000公里成为常态,充电比加油还快,自燃成为历史名词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实验室突破到普通人能买到的产品,仍需时间的沉淀。乐观预计,2027年我们将看到少数高端车型搭载全固态电池;而要等到15-30万的主流车型用上,恐怕要到2030年

如果你现在急需用车,现有的液态锂电池技术已经足够满足日常需求。但如果你愿意等待,3-5年后,我们很有可能迎来电动出行的全新时代

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着无数科研人员一点一滴的突破积累而成。今天,中国科学家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中,为我们点亮了最亮的那盏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加速在华智能出行布局 采埃孚制... 10月18日,采埃孚制动系统武汉新工厂正式投产,这座融合智能与绿色基因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是采埃孚深耕...
原创 9... 9月份,SUV销量排行榜TOP 10出炉,五款油车,五款电车,快来看看你的爱车有没有排上号! 第十...
赛意联合华为发布PCB行业工程... 近日,赛意和华为合作发布了面向PCB行业的工程资料解析一体机。赛意在PCB行业长期深耕,工程资料解析...
厉害了!咱辛集的“朋友圈”长啥... 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 10月16日至18日 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 第十届中国国...
智慧之轮,重塑汽车改装的未来 想象一下,一个周末的清晨,你心中涌现出一个关于爱车的全新想法——为它注入更澎湃的动力,或是赋予它独一...
智慧出行新纪元:AI搜索与GE... 在数字浪潮席卷的今天,人工智能(AI)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它正悄然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
共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机遇 中... 10月19日,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展——中国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以下...
尹同跃:未来奇瑞海外市场的营收... DoNews10月19日消息,10 月 18 日,奇瑞举办 2025 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奇瑞汽车股份...
打破行业桎梏!雅迪华宇电池质量... 业内备受瞩目的第42届江苏国际新能源电动车及零部件交易会(简称:南京展)将于10月23日正式开启。雅...
“黔车出海”!贵州制造纯电动旅... 10月15日晚7点,贵安综合保税区卡口的栏杆缓缓抬起,两辆崭新的纯电动旅游大巴迎着微风驶出大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