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楼下修轮胎,刚好撞见有人抱着个鼓包的轮胎跟师傅讨价还价,说就开几公里接孩子,能不能先凑合用。师傅头都没抬,拿尺子量了下直接摆手:“这都快一厘米了,还开?爆胎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实话我以前也犯过这糊涂。去年冬天蹭了回马路牙子,轮胎侧面鼓了个小疙瘩,看着不大就没当回事。结果跑高速的时候总觉得方向盘发飘,吓得我赶紧找服务区停下,刚好遇到个老维修工,他扒着轮胎给我看:“你这帘布层早断了,里面全是压缩空气,就像个定时炸弹。” 后来才知道,轮胎看着是橡胶做的,真正受力的其实是里面的帘布,这玩意儿断了根本没法修。
师傅说他们行里有个规矩,鼓包超过 5 毫米必须换,多一分都不能含糊。我当时还纳闷,差几毫米能有多大区别?直到他指了指墙角堆的废轮胎,有的裂开老大一个口子,有的直接从鼓包处炸得粉碎。“上个月有个小伙子,鼓包快 8 毫米了还硬开,结果在环城路上爆胎,车蹭到护栏上,幸好人没事。” 听得我后脖子都发凉。
其实鼓包这事儿,大多都是自己不小心弄的。现在停车位紧张,好多人停车总爱往马路牙子上怼,次数多了胎侧就容易受损。还有的人不爱查胎压,要么气太足要么亏气,轮胎老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工作,帘布层很容易疲劳断裂。我邻居家大哥就是,半年没管胎压,上次过个坑直接鼓了包,换胎花了小一千,心疼得直跺脚。
有人说鼓包只在市区开没事,低速不容易爆。这话真别信。师傅说哪怕车速只有三四十,一旦爆胎方向盘根本抓不住,尤其下雨天,车很容易甩出去。而且鼓包这东西会越变越大,今天看着是小疙瘩,过两天可能就鼓得跟个鹌鹑蛋似的,谁也说不准啥时候会炸。
之前我还见过有人给鼓包贴胶布,说能 “加固”,现在想想真是好笑又危险。轮胎鼓包就跟房子承重墙断了一样,外表看着没事,内里早垮了。师傅说他们最怕遇到两种人,一种是觉得 “小鼓包不用换” 的,另一种是等着 “鼓包变大再换” 的,这两种想法简直是拿命赌。
对了,顺便说句,扁平比小的轮胎特别容易鼓包。那种看着扁扁的运动型轮胎,胎侧特别薄,过坑洼路面稍微不注意就会磕到轮毂,直接把帘布层撞断。我堂哥那车就是,才买半年就鼓了两个胎,后来换了常规轮胎才算踏实。
现在每次开车前我都习惯绕车看一圈,尤其盯着轮胎侧面。真不是我胆小,毕竟爆胎这事儿生还率太低,没必要冒那险。上次在小区群里提醒邻居看轮胎,还真有两个人发现了小鼓包,赶紧去换了,回来还特地谢我。
说到底,轮胎这东西没法凑活。师傅那句 “超过 5 毫米必换” 不是吓唬人,是真见过太多出事的例子。别心疼那几百块钱,跟安全比起来,这点钱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