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说刊 焦点|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南段的宁静被剧烈车祸事故打破。31岁的邓某某驾驶小米SU7与前车相撞后冲过中央绿化带,车辆迅速起火燃烧。随后,事故现场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
视频显示,事故现场多位路人第一时间上前救援,拳头砸、胳膊撞、双脚踹,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直至消防人员到场用电锯破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起悲剧将两个关键命题推至公众视野:纯电动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事故发生后车门解锁系统能否可靠起效?更值得警惕的是,酒驾这一老生常谈的安全红线,再次以生命为代价敲响警钟。
近年来,为追求流线型外观与低风阻优势,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众多智能电动车的“标配”。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设计虽非全隐藏造型,但其开门动作依赖电子控制——需按压按键弹出把手后才能开启,而非传统机械把手的直接拉动。这种设计在正常使用时彰显科技感,却在事故场景中暴露短板。
目击者视频显示,事故车辆的A、B柱未出现明显变形,排除了车身结构挤压导致车门卡死的可能。
问题直指电子解锁系统的可靠性:车辆碰撞后低压电系统或车载局域网可能瞬间中断,导致电子门把手完全失效。此时外部救援人员即便想施救,也因缺乏直接操作的机械结构而束手无策。
这一隐患并非个例,中保研碰撞测试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9月24日公开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标已明确指向这一问题: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禁止全隐藏式设计,且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意味着现有部分电动车门把手设计将面临整改,新规拟于2027年7月全面实施。
小米汽车回应称,车辆发生碰撞并接收信号后会触发整车解锁,可通过外把手开启,车内亦有应急解锁方式。公开资料显示,小米SU7全系在车门储物格底部设置了应急机械拉手,采用纯机械结构应对断电场景,理论上可强行解锁车门。但现实中,这一设计未能发挥作用。
核心症结在于“知情门槛”与“操作条件”的双重限制。对于外部救援人员而言,鲜有人知晓应急拉手的隐藏位置,更谈不上在烈火蔓延的紧急情况下精准操作。
而对于车内人员,碰撞冲击可能导致意识模糊,在浓烟弥漫的座舱内找到并拉动隐藏拉环的概率极低。
更关键的是,电子解锁与机械开门的分离设计存在致命缺陷——即便碰撞触发了解锁信号,若随后发生断电,电子门把手仍无法执行开门动作,形成“解锁却开不了门”的尴尬局面。
业内主流的事故解锁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惯性传感器触发式,通过检测碰撞加速度信号解锁车门。另一类是机械联动式,依靠车身变形直接驱动锁舌解锁。
理想状态下,两种方案需形成冗余设计,但部分车企为控制成本或简化结构,往往省略了外部机械应急机构,埋下安全隐患。
正如专家所言,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火势蔓延速度远快于传统燃油车,留给救援的时间通常只有3-5分钟,任何设计缺陷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对车辆设计的讨论之外,警方通报中的“涉嫌酒后驾驶”更应引发深刻反思。事故前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涉事车辆曾出现摇摆甩尾状况,这与酒精影响下的驾驶操作失稳高度相关。
数据显示,酒后驾驶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驾驶的16倍,酒精会显著降低反应速度、判断力和协调能力,即便配备最完善的安全系统,也无法抵消人为危险操作的后果。
此次悲剧中,酒驾不仅是事故的直接诱因,更让车辆安全设计的局限性被无限放大。若驾驶员未酒后驾车,本可避免碰撞事故。即便发生碰撞,清醒状态下的车内人员也更有可能利用应急装置自救。
这再次印证:所有车辆安全配置都建立在“规范驾驶”的基础上,脱离这个前提,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成都这起事故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对于车企而言,需在科技感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应尽快响应即将实施的门把手强标,为现有车型升级外部机械应急机构。
另一方面需优化应急设计,降低操作门槛,例如采用更醒目的标识、简化解锁步骤,甚至借鉴部分品牌“电子与机械集成”的门把手设计。
对于监管部门,应加速推进强制性国标的落地实施,同时建立更严格的碰撞后救援便利性测试标准,将“外部救援可行性”纳入安全评级体系。
而对于每一位车主,除了熟悉车辆应急功能,更需牢记“酒后不开车”的铁律——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保障。
事故现场,热心路人的救援努力令人动容,却终究未能挽回生命。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汽车安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问题,而是设计责任、监管力度与驾驶文明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
或许,唯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安全”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