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分析文章仅代表崔东树个人观点,如有异议,请留言。
近期乘用车市场的传统车市场推出新车型逐步放缓,新能源大幅增加新品投放。目前主力车企产品逐步进入多生孩子好竞争的局面,车企呈现剧烈的价格竞争和破圈趋势。这些传统车和新能源车的新车型如何归类也是很重要的,每家都有自己的分级模式,但我们还是习惯用行业相对主流的源自于德国大众的A00、A0、A、B、C、D分级模式作为基础,成为行业参照的公用分级方式。对这个行业分级,测算本月新车的分级如下,具体的调整也是仅供讨论。如有不同观点也可留言。
9月新品的重量级车型较多,今年9月按动力拆分的新车达到27款,较去年9月的23款多4款。今年9月纯电动新车9款,插混有8款,增程式7款新品,燃油车新品仅有3款推出,合资车企的市场新品推出4款,豪华车新品2款,9月新品值得期待。9月新品的重量级车型较多,其中增程和插混等车型亮点较多,形成车型序列的延展。随着以旧换新的政策推动换购,新品从高端向小型车延伸明显,主力轿车的新品小车较多。9月的华为车型新品发力超强,享界与问界产品同步强化,问界M7产品力超强,上界的推出完善了华为的产品价格带,实现了中档的下探突破。
9月的新车有一半是有降级考虑的,主要是从车长、轴距、价格、企业内部自身车型梯度布局、竞品关系等综合考虑的。从车长轴距考虑的车型定级体现的是新车与现有市场的拟合度,但新车是引领市场变化的,因此还要从厂家定位和历史升级演变等角度论证,这也就是防止算出来的与我们的行业主流观点形成偏差,同时也是让新车引领细分市场的产品变化。
未来国内车市普及潜力巨大,未来政策层面应该尽量鼓励小型车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国内的私车普及和新能源车出海发展。尤其是随着新的关税国际秩序,我们的新能源车出口还是要考虑海外的农村包围城市,欠发达国家包围发达国家的线路,直接冲击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和风险较大。
1、历年各月新车跟踪
今年9月按动力拆分的新车达到27款,较去年9月的23款多4款。今年9月纯电动新车9款,插混有8款,增程式7款新品,燃油车新品仅有3款推出,这是行业发展巨大的隐忧。这些新车有些是新车型,有些是改款改名字的新车型,更多的是新能源车型。近两年的汽油车的数量较前期明显减少,尤其是今年没有混合动力新车推出。
2、各类品牌新车跟踪
今年的自主品牌新车数量较去年少,但新能源几乎是自主包揽的局面。合资车企的市场新品推出改善,豪华车新品值得期待。
3、各细分市场新车最低价跟踪
今年的新品不多,价格表现也一般。燃油车新品推出的最低价格没有突破2024年价格底线。新能源车品牌的主力高端品牌实现产品线的扩张下移,上汽、奇瑞和吉利、长安品牌的产品丰富较快,新车的价格也有下移,这对增量的效果应该很好。
4、行业标准车型现状
今年的新能源车的新车数量较多,这些如何分级也是需要多重考虑的。分级测算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车长和轴距对应的厢型,同时区分合资与自主的类别。价格因素和排量因素实在太复杂,因此暂作为争议车型的备考指标。
根据测算,行业现有销售车辆的每个车型的车长轴距和销量,进行加权汇总测算,得出每个级别的不同国别和厢型的平均长度和轴距,作为这个细分市场的标准车指标。
有了标准车指标,就有了各类车型间的车长和轴距的差距指标,就形成测算评级的基础。
5、9月新车型现状
9月新品的重量级车型较多,其中增程和插混等车型亮点较多,形成车型序列的延展。随着以旧换新的政策推动换购,新品从高端向小型车延伸明显,主力轿车的新品小车较多。SUV的主流车型的改款新品较强。
豪华品牌的奥迪和沃尔沃新品有一定竞争力,满足多元化需求。华为车型新品发力超强,享界与问界产品同步强化,问界M7产品力超强,上界的推出完善了华为的产品价格带,实现了中档的下探突破,与新势力新品正面对抗的挑战不小。
6、车型分解的测算-车长
根据每个新车的车长的指标与各级别的标准指标对比,寻找车长差距最小的指标,根据车长的定级看,各车型有些定级参考,大部分测算分级基本符合直觉定位预期。
近期自主的中型SUV较多,而且偏大型化设计。由于设计车辆目标都是超越对手,因此车型跨界力度较大,产品对比的难度较大,有些产品会对应调整到下一级的合理竞争定位。
7、新车定级-轴距
由于车身设计的差异,根据轴距测算车型的定位区间。计算基本也是有很多边缘车型。
本月的主力新品车型的产品轴距差异较大,电动车的产品特色明显,相对复杂。
8、车型分类的综合对比评定
9月的新车有一半是有降级考虑的,主要是从车长、轴距、价格、企业内部自身车型梯度布局、竞品关系等综合考虑的。从车长轴距考虑的车型定级体现的是新车与现有市场的拟合度,但新车是引领市场变化的,因此还要从厂家定位和历史升级演变等角度论证,这也就是防止算出来的与我们的行业主流观点形成偏差,同时也是让新车引领细分市场的产品变化。
本月新车定级比较纠结的车型较多,内资的电动车轴距较长,形成电动车的异常反差。部分车型的车身长,实际定位和价格较低,因此平衡到低一级别。考虑到弱势企业新车大型化和燃油车低迷的特征,定级也是需要共同探讨。
目前这个分级仍在讨论阶段,我们的建议分类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建议,根据争议情况确定车型建议级别,共同研判产品趋势。
附:近日信息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