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听过“巴斯夫”这个名字,但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那句流行的话——“三米之内,必有巴斯夫”,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你每天用的手机屏幕、化妆品、汽车涂料、塑料包装,甚至奥运“水立方”的隔音墙,都有它的材料。
这家来自德国的化工巨头,成立于1865年,已经有160年的历史,它不张扬,却是欧洲最赚钱的企业之一。
2024年,在化工行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巴斯夫依然赚了65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5000亿元,利润率高达12%。
连大众、奔驰这样的德国大牌,在它面前都要让一让,巴斯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某项神秘技术,而在它独有的“一体化”体系。
一座能自给自足的“化工城”
最早,创始人恩格尔霍恩发现,煤气厂的废料可以用来提炼染料;一个工厂的废料,刚好能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
这样,能源、原料、产品在内部循环使用,效率被榨到了极致。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模式被发展成一座庞大的“化工城市”。
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化工基地,占地超过10平方公里,有1750栋建筑、200公里铁路、2500公里管道,连货船都能直接开到生产车间门口。
电力他们自己发,运输自己管,员工生活区、医院、商店一应俱全,别人想学?别说没钱,连选址和基础配套都找不到这种条件。
这个体系让巴斯夫形成了别人复制不了的壁垒,当然,如果说巴斯夫的“一体化生产”是它的力量,那专利体系就是它的智商,它不是靠数量取胜,而是靠设计和布局。
从工厂到生态
巴斯夫不仅拥有上万项专利,在“可持续发展”这块,它也走在前面,它是全球第一家能为4.5万种产品提供“碳足迹数据”的化工企业,听起来是环保行为,其实是在抢占未来的标准制定权。
谁的标准被国际认可,谁就能决定行业的门槛和成本,2022年,巴斯夫正是凭着这套绿色标准体系,拿下了220亿欧元的营收。
这不是靠广告和营销,而是靠制度优势,别人还在想怎么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时,巴斯夫已经在制定规则,让整个行业都必须跟着它的节奏走。
等别人反应过来,游戏早就被它定好了——你能做的,只是照它的规则玩,这就是巴斯夫真正的实力,除此之外,巴斯夫更是早就将眼光放到了“卖方案”上。
它派工程师直接进客户的研发部门,一起做产品,像阿迪达斯曾爆红全球的“Boost”跑鞋,就是巴斯夫和他们一起开发的新材料E-TPU。
宝马的iX电动车,用上了巴斯夫提供的特种聚酰胺,电池支架减重一半,续航还能多出8%。
这种合作不但利润高,还能牢牢绑定客户——因为材料、配方、工艺全在巴斯夫手里,换别人就得推翻重来。
上游它也控制得死死的,1913年,巴斯夫科学家发明了哈伯-博施工艺,把空气变成化肥原料,改变了全世界的农业。
后来它干脆不只卖化肥,还进入种子、生物农药、智慧农业领域,农民买的已经不是一袋肥料,而是一整套“从播种到收获”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巴斯夫成了整个农业系统的“总指挥”,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全都离不开它。
支撑这一切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人,巴斯夫从创立起就特别重视员工福利,19世纪就建工人社区、提供廉价住房,还开员工专列。
1919年德国经济崩盘,它依然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二战工厂被炸没了,第一件事竟然是恢复员工福利。
这种在困难时期也守信用的做法,换来了员工的死心塌地,对公司来说,这比机器还可靠。
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文化,巴斯夫才能把一个化工企业,变成横跨农业、汽车、消费品的超级体系。
它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160年的积累,它用时间搭起了自己的护城河——从控制原料到主导行业规则,从合作研发到培养忠诚团队。
巴斯夫靠的不是投机,而是踏实、稳健、长期主义,这,才是它能穿越百年风雨、一直屹立不倒的底气。
近几年,巴斯夫又把这一套体系搬到了中国广东湛江,投资超过100亿欧元。
该项目不仅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建成后还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这里气候稳定、能源便宜、供应链完整,从2019年开始动工到现在,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已进入多装置投产阶段。
就在10月7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更是传来两大喜讯:丙烯酸丁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联合装置以及所有一体化石油化学品装置完成机械竣工。
据悉,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预计到203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产业和环保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