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多对比一些新能源车,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
车价在20万,或者10万左右时,搭配的电池基本都是“磷酸铁锂”;
可一旦价格迈过30万,“三元锂”的身影就多了起来,甚至几乎看不到铁锂的踪影。
但问题是:
从续航的角度来看,铁锂电池现在也能轻松突破700km 了,为什么高端车还是会用三元锂?
这两种不同搭载思路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区别,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说到这件事,大家可能会觉得:
是因为三元锂电池“性能更强”,比如充电更快、低温抗性好,所以被高端车青睐。
这个说法没错,但还远远不够。
真正关键的,是它的放电倍率和瞬时功率释放能力,几乎是铁锂的两倍以上——而这,恰恰是电动豪车最看重的。
你比如小米 su7 的 max 版,虽然体重超2.2吨,但0-100km/h只需2.78秒,靠的就是三元锂+高倍率电机带来的爆发力。
再比如极氪001FR,号称“最快量产电车”,用的也是麒麟三元锂,放电倍率达16c,能瞬间释放超过1300kW的功率——铁锂根本做不到。
再看低温环境。
在-10℃以下,铁锂电芯的化学活性急剧下降,实际续航打六折都算不错;
但三元锂即便在-20℃,仍能维持较高电压平台,对北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
越是定位运动性能、强调豪华体验的电车,越是舍弃铁锂。
说到底,铁锂解决的是“够用”,三元锂追求的是“极致”。
除了性能层面的优势,其实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
三元锂的 SOC(电量状态)管理,比铁锂要简单、也更精准。
可能有人觉得——“电量管理”这玩意,有那么重要吗?
但现实里,它还真挺重要的。
因为只要这东西不准,就很容易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明明显示还有20%的电,结果突然跳电、锁功率,甚至直接趴窝。
你要是搜一下搭载铁锂的相关车型,这种“电量掉崖”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
就是铁锂的放电曲线太平,从100%到20%电压几乎没怎么变——
电控系统压根算不清楚到底还剩多少电,尤其在冬天、频繁启停或者高倍率加速的时候,误差会被放大。
反观三元锂就好管得多:
它的电压随着电量下降变化更明显,电控系统在估算SOC时就更容易“心中有数”。
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用铁锂的车型,官方其实都会提醒用户:
每个月至少充满一次电,以便校准SOC。
看着不难操作,但实际体验就不一定了。
毕竟电车最后10%的充电速度,常常比从10%充到80%还慢——
而高端用户最怕的,就是“花时间还搞不定”。
所以,为了省事、省心,也更省误会,很多高端电车干脆就直接选了三元锂。
但这并不代表三元锂电池就没有缺点了。
相反,它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成本高、寿命短、热稳定性差。
咱们先说成本。
相比铁锂,三元锂不仅原材料贵(比如镍钴锰),整个电芯结构还更复杂。简单理解就是:
同样一度电,三元锂要贵上15~25%。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性价比的国产电车——比如秦L、深蓝SL03、小鹏 mona 03等,都果断选了铁锂。
说白了,你别看它们续航也有600km,综合成本能压到15万以内,其实都是靠“铁锂”撑着;
而一旦换成三元锂,整个定价逻辑就崩了。
再说寿命。
以循环寿命来看,磷酸铁锂轻松能跑1500——3000次,而三元锂通常只有800-1500次。
这意味着什么?
同样是日常通勤代步,铁锂撑个八九年问题不大,而三元锂可能五六年后,电池就开始衰减得相对厉害了。
最后是安全。
高温热失控,是三元锂的老问题。
这几年虽然电池包防护升级不少,但在极端碰撞、短路、过充情况下,三元锂仍然存在起火概率——
网上就报道过很多电车起火的案例,往往都和三元锂电池有关。
如果预算不够,安全防护不行,三元锂是真的很危险,也很可怕。
总的来看就是:
如果预算充足,追求极致的性能,车企可以不计成本的做安全防护,三元锂电池无疑是很给力的;
反之,如果预算有限,不追求极致的体验,还是老老实实的用铁锂电池的车。
下一篇:明年起!买新能源车征税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