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马来西亚塑料循环系列:探索汽车行业的塑料循环经济机遇
报告共计:23页
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塑料循环经济机遇核心总结
该报告聚焦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塑料使用、废弃及回收面临的挑战,同时借鉴全球经验提出价值开发机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马来西亚汽车行业是该国第二大非包装和耐用塑料使用领域,2023年占塑料消耗量的12%,每年从报废车辆(ELVs)中产生约9.4万吨塑料垃圾,主要成分是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氨酯(PU)和聚酰胺(PA),其中PP和ABS因废物流量大、可回收性高,潜在收集量分别达23万吨/年和5万吨/年。从全球市场潜力来看,马来西亚凭借塑料垃圾获取、ELV获取及电子废物获取等优势,在IFC全球耐用塑料回收市场机遇评分中位列第十。不过,行业塑料回收效率较低,仅20%的塑料废物被收集,收集的废物中仅32%通过机械回收,且再生塑料70%用于出口,国内需求疲软,其余未收集废物多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被非法焚烧。
行业在耐用塑料回收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塑料废物供应有限,现有可收集量难以支撑商业可行的回收工厂(需约30万吨/年最小产能),需推动跨行业开环回收;二是ELV回收系统薄弱,缺乏中央机构监控推动ELV收集,导致80%塑料废物损失;三是国内需求不足,因无再生塑料使用监管要求且再生塑料价格高于原生塑料,汽车OEM对回收塑料需求低;四是非正规回收商主导市场,正规回收商因准入门槛高(需满足严格材料回收要求、经历漫长许可审批)发展受限,非正规回收商优先处理高价值金属,忽视塑料,且回收流程不规范,影响原料质量,还对正规回收商形成价格压制。
全球范围内已有多项提升汽车塑料回收的有效倡议可供借鉴。德国实施由废旧车辆联合机构(GESA)管理的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系统,要求汽车OEM注册并追踪ELV回收,负责回收资金,使ELV塑料回收率高于监管目标;欧盟拟于2025年6月投票通过增强汽车行业塑料循环性的法规,要求新车塑料25%来自回收来源(其中25%来自ELV)、ELV塑料回收率达30%,还将统一EPR要求、加强ELV追踪。此外,部分企业探索跨行业回收,将回收的一次性塑料(如PET、PA)用于汽车部件,替代约12%的乘用车耐用塑料。
为推动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塑料循环经济发展,存在多方面价值开发机遇。治理层面,可规范非正规回收商、强制塑料废物数据报告、建立中央实体监控回收活动、开发消费者聚焦的收集系统及实施汽车行业EPR,提升回收率与数据透明度;技术与协作层面,需设计标准化塑料规格、探索化学回收技术处理混合塑料、开发跨行业集成收集分拣基础设施,突破原料供应限制;需求层面,实施汽车行业最低回收塑料含量政策,拉动国内再生塑料需求,促进塑料循环价值链完善。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