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多重叠加的系统性变革,地缘紧张与气候危机持续交织,全球发展进程因此遭受显著冲击。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仅约17%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三分之一以上出现停滞或倒退。这一局面提醒我们,唯有通过全球协同与深层改革,方能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恰逢其时。大会汇聚全球工程界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工程能力建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全球共性挑战凸显工程担当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仍有近7亿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22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10亿人居住在远离公路的地区,近40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这些发展鸿沟不仅制约经济增长,也加剧了全球不平等。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总量约79%,使得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在加沙,一名小男孩正在等待取水
工程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以及将科学突破转化为现实解决方案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愈发彰显。面对系统性挑战,全球工程界必须承担起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低碳发展的历史责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作为全球工程界的权威代表,始终以“推动工程进步,造福人类社会”为己任,致力于通过工程力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系统路径构建全球工程能力
加强全球工程能力建设,是应对共性挑战的系统性任务。其核心支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工程师群体;二是科技创新,推动开放协同的研究网络与成果转化机制;三是标准体系,完善教育认证与职业能力标准互认,形成国际通行规则;四是制度环境,营造政策与治理结构完善的合作平台。
以教育为根,夯实工程能力之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全球工程教育必须进行深刻变革。这要求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和解决复杂问题为导向。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推动工程教育与新产业深度融合;中国科协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的工程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中国工程师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和制度保障。教育标准的互认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协同,是全球工程能力建设的首要环节。
以创新为核心,构建开放协同网络。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开放科学和国际合作是加速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中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强调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并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重点专项,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展联合研究提供创新协作平台。
以标准为桥,推进工程能力互认。促进全球工程人才的自由、顺畅流动,是优化全球智力资源配置、提升合作效率的核心。当前,不同国家间职业资格体系的差异是主要壁垒之一。推动工程能力国际互认,是继工程教育互认之后,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巴基斯坦工程理事会签署的专业工程师互认协议,提供了一个开创性的范例。该协议通过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确认了双方在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程序和质量保障体系上的“实质等效”,使得中国专业工程师可通过简化程序获得巴方执业资格。这种“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重要性不亚于修建道路与桥梁,它为国际重大工程项目(如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的人才保障,是构建全球化人才信任体系的重要一步。
瓜达尔东湾快速路南起瓜达尔港全长19.49公里,终点与巴基斯坦10号国道相连,是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之一
以制度为柱,完善全球合作环境。制度环境是全球工程合作得以长期推进的根本保障。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治理结构、强化跨国合作机制,能够为工程教育、创新与标准建设提供稳定支撑。联合国、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多边机构的行动表明,制度化、协同化的全球工程治理,是实现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中国实践彰显合作共赢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强调休戚与共、责任共担。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发展倡议”,再到“全球治理倡议”,中国在工程合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中国的国际工程合作实践已从“援建”向“共建”转型,强调伙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与本地人才培养。例如,在中老铁路建设中,全面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合作建立“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不仅提供技术,还帮助老挝培养了首批铁路专业人才。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建设中,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的水电投资项目,共享三峡工程在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创造了数千就业机会,并资助学生赴华学习,为巴基斯坦培育储备人才。在非洲“万村通”项目中,提供中国数字电视技术和标准,打破市场垄断,帮助建立本地化的内容制作和运营能力;数以万计的村庄接入数字电视信号,缩小了信息鸿沟;培养了超4000名本地员工,并提供赴华培训机会。澜湄合作则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全年共享水文数据,推广大坝安全、农村供水、绿色水电等技术,累计为湄公河国家提供超千人次的水利人才交流培训,直接改善沿线国家民生。这些案例表明,中国工程合作正在形成“硬件建设”与“能力塑造”并重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样本,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参考。
2023年7月25日,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
全球工程界拥有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中国上海这座充满创新活力之城召开,为我们共商未来提供了绝佳契机。让我们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秉持开放、信任、合作的理念,携手加强全球工程能力建设,为破解共性挑战、赋能共同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共同缔造一个可持续、公平和繁荣的世界。
供稿: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责 编:邓涵文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陈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