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圈依旧打得火热。
各家都在拼命刷销量,有的品牌月破十万辆,有些车型甚至刚上市就被抢断货,然而,并非所有车企生意都这般迅猛。
极星——半年只卖出了69辆车,最令难以置信的是,卖一辆甚至要倒赔27万。
那么,曾经的“车圈顶级富二代”如今为何如此惨淡?它的未来出路又在哪里呢?
精神分裂
极星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分裂”,它既想要奢侈品的高冷范儿,又渴望大众商品的庞大销量,结果两头都没抓住,把市场的耐心和信任消磨得一干二净。
故事的开篇,极星的姿态摆得极高,2017年,它的首款车极星1亮相,定位是百万级的混动GT轿跑,标价145万元,为了彰显稀缺性,它还玩起了限量营销,每年全球只产500台。
这套奢侈品玩法,市场显然没看懂,更没买账,所谓的年度限额,从来就没卖完过,最终,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开山之作,在2021年就草草停产,生命周期只有短短四年。
事实证明,光靠“沃尔沃背书”这个标签,还不足以支撑起如此高昂的品牌溢价。
首战失利后,极星迅速掉头,一头扎进了大众市场,2020年推出的极星2,价格直接腰斩,对标起了特斯拉Model3,这种从云端跌落凡间的操作,显得极为仓促和投机。
仓促转型的后果很快显现,为了走量,品控似乎被抛在了脑后,极星2上市不久,就爆出了行驶中可能失去动力等严重安全隐患,从此走上了漫长的召回之路。
从2020年到今年,这款车累计被召回了5次,消费者的信任,就在这一次次的召回中被彻底摧毁,上市三年,极星2的总销量还不到同期Model3的一半。
更让人迷惑的是它后续的产品规划,极星3又把身价抬到了70万级别,紧接着极星4又降回30万区间,而计划中的极星6,据说又要重回百万级超跑的定位。
这种毫无章法的价格跳跃,就像一个醉汉在跳舞,毫无逻辑可言,消费者被彻底搞糊涂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极星到底是个什么品牌,也无法建立起任何稳定的品牌预期。
沉重的枷锁
极星一直引以为傲的“瑞典总部+全球化”架构,在中国这个极度内卷、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反而成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它导致了决策失灵、反应迟钝,最终被市场无情地边缘化。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中国区管理层的动荡,短短8年时间里,换了7任CEO,平均每位的任期还不到一年半,高层像走马灯一样换,战略自然也无法延续。
公司在直营还是经销、本土化还是海外生产这些关键问题上,来回摇摆,始终定不下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那个失控的指挥系统,瑞典总部牢牢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中国团队几乎没有决策空间,一个在中国举办的活动,所需要的物料竟然需要大老远从瑞典调运,效率之低下令人咋舌。
在竞争对手们为了一个市场热点24小时连轴转的时候,极星的中国团队,可能还要倒着时差等待总部的邮件回复,这种节奏,怎么可能跟得上中国市场的速度?
为了破局,极星也尝试过本土化发展,2023年6月,它与星纪魅族成立了合资公司“极星科技”,这曾被看作是它自救的希望。
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合作,仅仅维持了一年多,就在今年4月草草终止,这次失败暴露了其内部整合的巨大阻力,后果是灾难性的,其在华业务几乎陷入半停滞状态。
国内原本的36家门店,已经有14家暂停营业,线上购车系统也悄然关闭,如今只剩下上海一家孤零零的直营店还在支撑。
财务包袱
身份的错乱和组织的僵化,最终都清晰地反映在了一张无可救药的财务报表上,沃尔沃的放手和吉利的输血,都标志着极星已经从一个前景光明的战略投资项目,沦为了一个沉重的财务包袱。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截至2024年底,这家公司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总负债高达73.8亿美元,而总资产仅有40.5亿美元,净资产是触目惊心的负33.3亿美元。
从2019年到2024年,它累计亏损超过53亿美元,亏损还在加速,光是2024年一年,就烧掉了20亿美元,平均每天亏损超过500万美元。
情况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净亏损接近1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19.4%,更可怕的是它的毛利率,竟然是-49.4%,这意味着,它造车不仅不赚钱,连原材料成本都收不回来。
面对这个无底洞,沃尔沃选择了理性止损,2024年2月,它将持股比例从48%大幅削减至18%,并明确表示,不会再为极星提供后续资金,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表明沃尔沃对其商业模式已经彻底失去信心。
而李书福则在今年6月,通过其控股公司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使其合计持股比例达到66%,成为绝对控股方。
这笔钱,与其说是看好极星未来的战略投资,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亲情绑架”下的无奈之举,毕竟,极星的彻底崩盘,将对整个吉利系的高端化布局造成沉重打击。
但这2亿美元,对于上半年就亏掉近12亿的极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别以为全球市场能成为它的避风港,虽然欧洲市场贡献了绝大部分销量,但这条大腿也开始不稳,而在另一个重要市场——美国,其销量已经崩溃,今年第二季度同比暴跌56%,极星全球化的故事,也快讲不下去了。
极星的悲剧,根源在于它始终没能摆脱那种“贵族”的思维定式,它总想用显赫的血统和高傲的姿态,来替代对市场的敬畏、对产品的打磨和对运营的精耕。
它忘记了,在今天这个残酷的新能源赛道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富二代”的特权,消费者是聪明的,他们只会为清晰的价值、可靠的品质和卓越的体验买单。
结语
上市时,极星的市值曾一度高达280亿美元,如今只剩下一个零头。
如果还想求生,极星必须进行一次刮骨疗毒式的彻底变革,彻底抛弃那个虚幻的“北欧贵族”光环,但残酷的现实是,市场留给它的时间,或许已经不足以撑到今年结束了。
#亚太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