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阿根廷的农场主,还在为农产品卖不上价发愁,巴西的汽车组装厂,说停工就停工,这还不是栽进了美国设的“中等收入陷阱”里。
可咱中国不一样,就拿汽车来说,2023年出口量直接冲到世界第一,这背后可不是运气,是咱一步步从陷阱里爬出来,还反过来站稳了脚跟,中国是咋做到的?
中等收入陷阱这“坑”是咋挖的
要聊中国的突围,得先明白美国挖的这陷阱有多“阴”,它从来不说自己是坑,反而装成“好机会”,用小恩小惠把你勾进去,等你离不开了再抽梯子,让你上不去下不来。
就像那个靠装自行车过活的村子,一开始商人说给1000块一个月,比种地强太多了,村民肯定乐意放下锄头去拧螺丝,后来手艺熟了,工资涨到3000块,大家正高兴呢,商人突然说要把订单转走,理由特简单,别的村人工资只要一半。
这时候村子就傻了:想留订单吧,得降工资,村民早习惯3000块了,谁愿意?想拼技术吧,就会装个车,核心技术全在商人手里,根本没底气,最后订单跑了,村民没活儿干,种地又嫌苦,经济就卡在那儿不动了,这就是陷阱的真面目。
美国用这招坑了不少国家,阿根廷以前靠卖农产品赚了不少钱,就懒得搞工业了,结果国际粮价一跌,美国再用资本一控,它就彻底陷在中等收入里了,想爬都爬不出来。
巴西更典型,早年接了美国的汽车组装订单,以为能发展起来,结果几十年过去,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还在人家手里,本土企业连高端边都摸不着。
其实说白了,这陷阱的核心就是“抢技术话语权”,美国把核心技术攥在手里,让别的国家只干最累、最不赚钱的活儿,成了它的“血汗工厂”,很多国家之所以掉进去,就是一开始太贪短期利益,没想着攒自己的技术,等反应过来,早就被人家锁死在低端了。
咱中国从“借光”到“另开道”
中国一开始也面临这情况,尤其是汽车产业,早年间搞燃油车,只能跟外资合资,人家给生产线,咱给劳动力,发动机、变速箱全得从人家那儿买。
一辆车卖出去,近60%的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咱就赚个组装费,特憋屈,但咱没像其他国家那样认命,而是走了两步棋,慢慢翻了身。
第一步是“借船出海学本事”,跟外资合资的时候,咱没光想着赚钱,专门组了技术团队,人家的车来了,咱就拆了研究,从零件怎么造到生产线怎么管,一点点记下来,那时候不少人说这是“偷师”,效率太低,可正是这慢功夫,给咱打下了基础。
现在很多自主品牌的技术骨干,当年就是在合资厂跟着外教学手艺的,没那时候的积累,后来也没法自己搞研发。
第二步更关键,就是“不跟你挤一条道,咱另开一条”,眼看燃油车技术超不过人家,咱干脆转身搞新能源汽车。那时候不少人不看好,说新能源是噱头,市场不成熟,但咱政府敢拍板,又给补贴又给政策,鼓励企业搞研发,也引导老百姓买新能源车。
企业也给力,砸钱研究电池、电机,老百姓慢慢也觉得新能源车省钱又环保,买的人越来越多,这么折腾十年,咱不光新能源车销量全球第一,连电池技术都成了世界老大,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咱占了六个,市场份额超过70%,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咱能成,关键就是没被短期利益带偏,别的国家沉迷于组装赚快钱的时候,咱心里一直清楚,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人卡脖子,这份清醒,帮咱躲开了陷阱,还闯出了一条新路。
车企的“笨功夫”:从“造得多”到“造得好”
现在咱汽车出口量是世界第一了,但想当“汽车强国”,还得往高端走,这时候,有些车企的“笨功夫”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不搞投机,专做长期主义,帮着产业往上爬。
先说研发,这些车企不“赌一把”,连续三年,每年都砸超百亿搞研发,而且不只盯着新能源车,燃油、纯电、混动、氢能四条路一起走。
有人说这是分散精力,可你看现在,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一涨价,不少只做纯电的国外车企就慌了,订单少了,产能也过剩了。但咱这些车企不一样,混动车型能顶上,照样卖得好,这就是多路线布局的好处,不管市场咋变,都有应对的招。
再看全球化,他们不只是把车卖到国外就完事儿了,而是在全世界建研发中心,在德国慕尼黑搞高端车型设计,在日本横滨研究电池技术,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把全世界的人才都拉过来帮咱做事,这样造出来的车,既符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又能打响咱中国品牌的名气,比单纯出口卖车管用多了。
还有他们提的“油电平等化”和“四项不为”,也挺实在,“油电平等化”就是不管你买油车还是电车,品质和服务都一样,不搞“新能源车高人一等”那套,老百姓不管啥需求,都能买到满意的车。
“四项不为”里说不被资本裹挟、不追求短期利益,更是戳中了行业的痛点。现在资本市场都想赚快钱,可这些车企能沉下心来搞技术,不盲目跟风,也不偷工减料,就凭着好产品说话。
这些车企的“笨功夫”,看着慢,其实是在打基础,等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都这么干,咱不光能造更多车,还能造更好的车,真正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从村里装自行车,到中国汽车跑遍全球,咱的经历证明,中等收入陷阱不是绕不开的坎。关键是要守住本心,不贪短期利益,坚持搞自主研发,再加上企业肯下“笨功夫”,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