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刚开始,朋友圈里关于电动车高速“趴窝”的吐槽就刷屏了。
有车主晒出在服务区排队充电3小时的视频,也有人直接喊话“下次还是高铁靠谱”。这波集体焦虑,究竟是电动车的锅,还是我们对技术期望过高?
续航打折不是新闻,关键看打几折
电动车高速续航缩水这事,其实算不上新鲜。按照物理定律,120km/h巡航时的风阻是80km/h的2.25倍,电耗自然飙升。
问题在于,不同车型的“缩水程度”差异巨大。
据我了解,目前主流电动车高速续航通常会比NEDC标称打7-8折,但具体到车型差别很大。
比如某造车新势力宣传的700公里续航,实际高速续航可能只有400多公里,这种“腰斩”确实让人崩溃。
而像比亚迪汉EV这类风阻系数控制在0.23Cd的车型,表现就相对稳定一些。
更要命的是低温。今年国庆北方部分地区降温明显,磷酸铁锂电池在10℃以下衰减能达到20-30%,这时候原本就打折的续航再打折,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充电桩够用吗?数量够,分布不够
坦白说,充电桩总量已经不是问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公共充电桩已达272.6万台,高速服务区覆盖率也在快速提升。
但分布不均依然明显,热门线路桩满为患,冷门路段却可能找不到可用桩位。
而且充电功率参差不齐。同样标称120kW的快充桩,实际功率可能因为电网负荷、温度等因素打折扣。
国庆期间多车同时充电时,单桩功率分配更是雪上加霜。有车主反映原本30分钟能充满的电量,排队加充电用了近2小时。
增程式成了香饽饽?
有意思的是,今年国庆路上增程车主的吐槽明显少了。
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这些增程车,既能享受电驱的静谧,又不用过分担心续航焦虑。虽然增程器工作时油耗不低,但至少心理压力小很多。
这不代表纯电动就没前途。随着800V高压架构普及,5分钟补能200公里的技术已经量产,只是配套设施还需要时间。
像小鹏G9在对应的超充桩上,10%-80%确实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电动车的高速适应性确实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极端场景下的能耗管理和充电便利性方面。
但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不容小觑,2-3年前的痛点,现在很多已经得到缓解。
对于准备购车的朋友,建议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车场景。如果经常跑长途,目前阶段增程或者插混可能更省心。您对电动车的高速表现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