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管是窃窃私语还是轰轰雷鸣,人耳都能将其捕捉并转化为大脑可理解的信号,但这种能力并非没有边界,人耳就像一个神奇的“声音接收器”,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尺度和范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吧。
一
听觉范围
人耳的听觉范围,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衡量:一是对声音频率的感知(频率范围),二是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强度动态范围)。
频率范围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其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单位是赫兹(Hz)。频率越高,音调越尖;频率越低,音调越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耳能感知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 Hz 到 20000 Hz(20 kHz)。超过20000赫兹为超声波,低于20赫兹为次声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20-20k”的范围是理想状态。
强度动态范围
声音的强度决定了其响度,单位是分贝(dB),人耳强度的听觉范围是指人耳能够舒适地感知到的最弱声音和所能容忍的最强声音之间的范围。
在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分别为横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它可以表示为以听阈和不舒适阈为界形成的区域,反映着一个人的听觉能力。
二
听力损失有什么影响?
听力损失,尤其是常见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这两个范围的缩小。
频率范围的缩小
最常见的是高频听力下降:患者会发现难以听到鸟叫、电话铃声,尤其是听不清“s”、“f”、“th”等高频辅音,导致言语理解困难,出现“打岔”的现象。
强度动态范围的压缩
听阈值升高,不适阈可能降低,原本100分贝的宽动态范围被挤压到可能只剩40-50分贝的狭窄空间。
这就导致了典型的 “重振”现象: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听损者会抱怨家人“要么不说话,一说就嚷嚷”。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如戴耳机音量过大、在KTV、工地),都会不可逆地损伤我们的听觉细胞,导致这两个范围永久性地缩小。
因此,我们一定要主动保护听力:远离强噪声、合理使用耳机、在嘈杂环境中佩戴防噪音耳塞,守护好我们听力健康,防止我们的听觉动态范围缩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