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俄发布技术停令!中俄汽车博弈重构,2025关键整顿引发市场地震
创始人
2025-10-05 08:27:30
0

并不是关税先敲门,先到的是技术条款的闸门。俄乌冲突后,汽车行业在俄罗斯像潮汐一样改道:欧美日韩车企撤退,中国品牌顶上,物流和货运因此维持了喘息。但产业博弈的下一步并非静态延续,而是在数道门槛的叠加中突然转向——从实验室的刹车效率,到风洞里的噪音限值,再到车载紧急呼救设备合规性,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开合市场的钥匙。

门槛的突然抬高

2025年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发布公告,点名东风DFH4180、福田BJ4189、解放CA4250和CA4180、汕德卡ZZHS在内的12款中国重卡,禁止进口和销售。理由直指三个技术项:刹车系统效率偏低、整车噪音超限、紧急呼救装置不符合规范,是对司机与行人产生安全威胁。与禁售同步,俄方要求对已售车辆实施召回,由企业组织整改并接受复检。工贸部方面态度强硬,阿里汉诺夫表态,该类缺陷性质严峻,不应允许其继续上路。

如果说配额与税率是产业政策的明线,这一轮则是用技术合规做绞盘。俄罗斯的强制认证体系,既包含安全性能评估,也对车载急救系统做硬性规定;类似标准在欧亚经济联盟统一框架中执行,影响的不只是进口增量,更会牵动保有量的维护成本。这些细节,往往比一句“禁售”更能改变行业预期。

极端气候与技术边界

横向看用户反馈,矛头并不只对准纸面指标。远东与西伯利亚在低温季对车辆提出了接近苛刻的要求,冷启动、保温与材料脆性在零下几十度被放大。市场上屡见的意见是,中国车在保温结构与发动机耐寒上仍与当地使用习惯有差距。技术条款与自然环境相互叠加,使得“刹车效率”与“噪音”不再是实验台上的数字,而是雪夜公路上的生死选择。

市场的潮汐切换

时间线往前推,俄乌冲突之后,供给格局骤变:欧美日韩车企抽身,空出的份额由中国品牌迅速填补。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超五成;2024年进一步走高至58.3%,与之相对,本土品牌份额下挫33.3%。但需求端并未同步走强——2024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整体销量下跌29%,中国品牌份额也回落至55.8%的“微降”位置。重卡板块更为剧烈,销量缩减六成至约两万台,中国品牌成为领跌的一方。技术门槛与需求下滑形成合力,原本借着替代效应上升的曲线,在总量下行时不可避免地回吐。

税费与认证的组合拳

制度层面的收紧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套“组合拳”。从2024年10月起,俄罗斯对汽车回收税上调70%到85%,并规划到2030年前每年再增10%到20%;功率越高,费率越重,预计可多收40至60亿卢布。2024年4月经中亚转运的车辆被要求补缴关税、增值税与消费税,吉尔吉斯斯坦渠道的进口占比从3月近30%骤降至4月不足2%。技术认证与税费壁垒相互咬合,堵住灰色通道,直接抬升进口成本,政策指向“逼迫本地化”。

价格战与结构性崩塌

重卡市场的“一夜冰封”还与价格战的后遗症相互映照。俄罗斯重卡需求在2024年一度下滑53%,中国品牌此前以价格冲击抢滩,本土厂商扛不住,而当政策与需求拐点来临,过度依赖低价的策略首先失灵。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被点名的汕德卡等车型在海外曾以欧盟认证为卖点,如今在俄被认为存在安全隐患——销冠在技术复核前变成“鸡肋”,这不是单一企业的困境,而是跨标准迁移时的风险暴露。

本地化的必答题

在门槛升高的俄罗斯释放的另一个信号是“欢迎投资建厂”。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从“卖车”逐步转向“造车”,以本地生产对冲税费与认证风险。事实上,中国企业的驻俄团队已经围绕刹车与噪音开展整改沟通,优化设计之余,也着手以本地化解决长链条成本与响应速度问题。图拉的合资厂地基已经完成,计划在2026年投产,意在与当地供应链共享零部件体系,降低整体成本。销售策略也在调整,强调在俄生产的身份,以避开回收税和渠道合规的多重“坑”。

如果把出口与本地销量放在一个坐标系里变化更直观: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的本土销量相当于出口的48%;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抬升到84%;仅2024年上半年,本土销量达34万辆,已接近出口的两倍规模。本地化不是口号,而是被制度与市场共同推着走的方向。

通道收紧后的外溢路径

当俄罗斯市场的门缝缩窄,产能与产品线不会闲着。企业的地理布局迅速分散:中东的展厅订单回暖,迪拜与阿布扎比的经销商签单频繁;南美的港口堆满集装箱,圣保罗的组装厂加班;东南亚则在河内的生产线上轰鸣,泰国市场多款车型热销。电动车在热带气候下表现稳定,电池热管理与底盘防水被证明适应沙地与雨林环境。一进一出之间,单一市场的波动被多区域的需求曲线所对冲。

技术回炉与工艺补课

技术升级的动作同样具体可感:哈尔滨的低温实验室里测试保温材料与燃油油路抗寒;上海的风洞里进行整车声学优化;襄阳在刹车传感器上做标定迭代;济南则针对紧急呼救电路进行冗余与可靠性设计。这些环节看似“工程师味道很重”,却正对准俄罗斯公告中提出的三项硬指标。可以说,整改不是口头承诺,而是要在实验曲线上写进合规的余量。

贸易数据的回摆

数据面同步发出凉意。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下降59%至17.1万辆,俄罗斯由头号买家滑落至第三。仅1到2月,出口就同比减少16%到7.14万辆。8月的双边贸易又降了一个台阶,整体下滑8.1%,其中对俄出口下降16.4%。当供给端收紧与需求端转弱相遇,成交量自然回落。更让人敏感的是消息面上的变量:俄美关系传出缓和迹象,国际品牌考虑回归,诸如大众、丰田被曝探讨重启工厂。一旦旧格局重启,对后来者的腾挪空间必然压缩。

制度小札:回收税与认证为何要“同频”

俄罗斯的回收税,本意是覆盖车辆在使用寿命终结后的处置成本,但在产业转型期,它具有明显的“关税替代”与产业保护功能;分功率、逐年递增的设定,能够精准指向利润更厚的中高功率车型。另技术认证把关的是“能否上路”的最低门槛,诸如刹车效率、噪音限值与紧急呼救设备,在极端气候与路况中尤为关键。两者叠加,构成了从入口到路权的闭环。古人言“器以载道”,在现代工业中,器的“道”首先是安全。

合作的张力与再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中俄汽车协同并非一条直线。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崛起确实帮当地物流体系顶住了国外制裁留下的缺口,性价比优势在短期起效。但当俄罗斯经济下行叠加认证收紧,合作的节奏就会换挡。对于企业而言,压力不全是坏事——禁令与税费倒逼工艺升级,本地化则打通更深层的供应链协同。抬头看远方,国际品牌若重返、竞争加剧,被动应付远不如主动布局:把“合规、成本、交付”的三角形同时做稳,才有为了长期的弹性。

以故事收束并不意味着已定

在这一系列来回扳手之间,有些节点仍应被记住:2025年7月30日的那纸公告,点名东风DFH4180、福田BJ4189、解放CA4250与CA4180、汕德卡ZZHS等12款车型;对已售车辆的召回与复检要求;以及阿里汉诺夫所强调的“缺陷严重,应禁止上路”的政策立场。这些是坐标点。另一些则是曲线:2023年至2024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由超五成上升至58.3%,其后回落到55.8%;重卡市场从扩容到骤降六成;回收税从2024年10月上调70%至85%并设定到2030年的年增幅;中亚转运从3月近30%到4月不足2%的断崖;上半年对俄出口从数量到名目上的多项下行。

把坐标与曲线放在同一张图纸上,才会看到真实的运动:产业政策与技术合规联动,经济周期与地缘环境叠加,企业策略在外压中重排。对企业而言,眼下更像是一堂“综合演习”——既要在哈尔滨的低温室里把保温和油路抗寒做扎实,也要在图拉把地基打稳,把2026年的流水线按下去;既要在上海的风洞消掉分贝,也要在迪拜、圣保罗与河内接住订单;既要研究回收税与认证的新口径,也要明白“本土销量占出口比”从48%到84%的数字背后,是组织能力与产业链重构的程度。

变化仍会继续,合作的结构也会继续微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要用多元化来分散,对目标市场的进入要用本地化来沉淀;而在所有的战术之外,技术才是最稳的底色。风雪夜里,一脚刹车的效率,决定的不仅是一次通行,也是一次市场检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聚焦2026武汉国际新能源汽车... 2026武汉新能源车展前瞻:全球顶尖技术汇聚江城,三大核心看点不容错过 聚焦2026武汉国际新能源汽...
晚高峰新闻:岚图泰山上市21分... 今日份的晚高峰汽车读本 岚图泰山上市,21分钟大定突破10000台 大六座旗舰SUV岚图泰山在深圳...
还能选8座,空间大到离谱?吉利... 出品 | 搜狐汽车·E电园 摄像、剪辑 | 马龙 主持人 | 朱峰 编辑 | 蔡欣宇 今天我们体验的...
汽车盈利7亿!小米前三季度净利... 11月18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单季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
原创 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驾车出行,无论是上班、购物还是旅行。然而,许多人在到达目的地后,会习惯性地...
原创 交... 警从来没有查你驾驶证,从来没有拦过你,原来是因为海燕系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管理也变...
宁德时代稳步拓展全球化布局 助... 转自:新华财经 在近日于四川宜宾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新能源产业正从“...
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跃迁:从对标...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被对标”始终被视为一款产品乃至一个品牌市场地位的特殊体现。 回望过去数...
“天·灵·神”技术定义“创富神... 2025年11月18日,五菱红标新能源产品矩阵在“我们向上 中国向前”第二届致敬奋斗者大会上集体亮相...
广汽集团正式登陆澳大利亚市场 ... 人民网悉尼11月19日电 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加速“出海”。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受到当地消费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