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油车销量下滑,还能让人安慰自己一句“市场周期,总有起伏”;
那眼下发生的事,就真让人没法再自欺欺人了——
因为连 4S 店都开始倒戈了。
你没听错,仅在 2024 年,全国就有超过 4000 家传统油车经销商选择退网;
其中不少门店干脆摘掉老牌子的招牌,转身挂上了新能源的 logo。
这不是夸张,多个独立来源都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譬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就显示: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汽车 4S 店的网点总数只剩下 32,878 家,比上一年锐减了约 2.7%,退网数量高达 4419 家。
而更刺眼的一点是,在这些退网门店中,93% 都是燃油车品牌网点。
换句话说,最先扛不住压力的,不是那些新势力,而是陪伴我们二三十年的传统合资油车店。
有意思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经销商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干脆换赛道。
像中升控股,就和华为智选车合作,把不少原本挂着奔驰、宝马、奥迪、捷豹路虎招牌的门店直接“ 翻店”,摇身一变成了新能源体验馆。
甚至还有更“激进”的操作:
有经销商把问界 M9直接作为维修代步车,硬生生把原本来修油车的豪华车主,带进新能源的试驾场景里。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精准截胡”——客户都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推到新能源的体验池里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油车越来越不赚钱了。
譬如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 年全国经销商的盈利状况已经跌到冰点:
盈利的只占 39.3%,持平的有 19%,而亏损的比例高达 41.7%。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十家 4S 店里,差不多有 6 家都在硬撑。
而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就在于油车的价格体系彻底崩了。
说白了,过去合资燃油车还能靠“终端溢价”赚点钱,现在卷到一刀砍五六万,利润几乎见底。
关键是销量还不好,很多车型放着放着还没卖出去,就已经开始在赔钱了。
就拿大众速腾来说,曾经它是合资紧凑级轿车的“顶梁柱”,终端售价稳稳在 14、15 万。
可 2025 年以来,部分地区裸车价硬生生被打到 11 万出头,个别老款甚至报出过 8.89 万的起步价。
这种价位,消费者可能觉得赚到了,但对经销商而言,几乎就是“赔本甩卖”——
一台车卖出去,剩下的利润,可能还不够覆盖展厅的开销。
另一方面,燃油车特殊的经销模式,也成为了压倒4s 店的稻草。
说白了,传统的油车销售模式,是“厂商压库”,和新能源车不一样——
车企会先把车批量压给经销商,经销商得自己垫资把库存吃下来。
旺季还好,一旦市场下滑,这些车卖不动,经销商就得天天承担利息、场地和运营成本。
但现在这个情况,经销商吃的动吗?
可能完全不行!
因为去年的很多月份,许多经销商的平均库存系数都到1.7左右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买来的车,差不多要3-4个月才能周转。
而这3个月,不光是车卖不掉的问题——
每台车的金融利息、仓储成本、场地费用、人员工资,全都得经销商自己扛。
一辆B级油车压两个月,光成本就要吃掉几千块利润,最终可能“卖一辆亏一辆”。
更现实的是,就算车卖出去,也不代表“任务完成”。
很多合资品牌还要求经销商每月“打款进车”,不达标就取消返利、甚至直接砍掉代理权。
所以不少经销商的反馈是:不是不想卖,是不敢再压了。
而对比之下,新能源品牌几乎清一色直营或混合模式:
不压库、轻资产、甚至门店用“交车中心”替代传统4S。
一来一回,经销商这头就越来越没活路,很多人只能选择退出,或“改头换面”转型新能源了。
总的来看就是,真正让人心惊的,不是销量表面的起伏,而是背后渠道的塌方。
当经销商都不愿再押宝燃油车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的信心已经崩掉了。
销量可以靠降价“硬撑”一阵子,但4S店一旦集体倒戈,就意味着整个生态链都不再为油车服务。
再过3-4年,可能大家去逛商场时,看到的不是大众、丰田的油车展厅,而是满大街的新能源体验馆。
到那时,你再想找个卖油车的4S店,或许真得开好几十公里。
这不是“要不要买油车”的问题,而是“你还有没有渠道买到油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