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取消礼让行人”的消息刷了屏,不少老司机刚燃起期待就被泼了冷水——这压根是谣言!真正让大家头疼的,是新规里新增的“5米禁停区”,我上周从杭州回来,算是亲眼见识了这黄色网格线的“威力”。
在杭州的早高峰路口,斑马线前5米的黄色禁停区格外显眼,可这“显眼”没带来安心,反倒让拥堵更甚。本就堵得像停车场的路段,每个路口还得空出5米缓冲带,后车排成长龙不说,前车司机踩刹车的频率都快赶上“打节拍”。其实我懂这规定的初衷,无非是防“鬼探头”事故,可实际操作起来,满是哭笑不得的无奈。
之前礼让行人就像玩“一二三木头人”,得时刻盯着路口,现在还得在5米外提前预判行人动向。最闹心的是遇到“佛系行人”:一边刷着抖音一边慢悠悠过马路,你按喇叭提醒,人家还会回头瞪你一眼,仿佛错的是催促的司机。
有网友提议“把停止线往后退5米”,听着简单,可现实里根本不划算。城市道路寸土寸金,每个路口退5米要占用多少资源?而且现有的交通信号灯、监控设备都得重新调整,成本可不是小数目。更关键的是,这办法治标不治本——现在交通规则的核心问题,是太偏向单方面保护,把司机绑得像“唐僧”,稍有不慎就可能收到罚单,可行人的违规行为却少了约束。
倒是有条网友建议说到了点子上:“礼让行人不能丢,但交通法规得改,谁违章谁全责。”这话戳中了痛点——现在责任划分太模糊,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过马路玩手机的行人,出了事还能分到“同情分”,这不是变相纵容违法吗?
其实解决方案并不复杂。厦门已经开始行动,对过马路玩手机的行人罚款50元,效果立竿见影;我们还可以升级AI识别系统,精准判定谁在违规,减少司机被误罚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明确责任,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谁犯的错谁担全责,无责方不用吃半点亏。
说到底,道路安全不是司机单方面的“修炼”。就像开车要考驾照、懂规则,行人也该接受交通法规教育,知道过马路不能慢吞吞刷手机,不能无视信号灯。5米禁停区本身没问题,可配套措施得跟上——既要让司机守规矩,也要让违规行人受惩罚,这样才是真的公平,才能让交通秩序越来越好,而不是让守法的司机总在路口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