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作用,也许超乎想象。
关于地图,大家并不陌生。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其实早已作为导航工具,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放大,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地图APP上,如:游玩、景点、饭店排行榜、外卖、网约车……
很显然,各大图商不甘心只做“工具”,而是朝着“商业化”的方向,拼命迭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们更熟悉的手机移动端入口之外,汽车端正在进一步成为图商们交锋的前沿阵地。
无论是带给用户更多舒适性的智能座舱,还是带来更多便利性的智能驾驶,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地图的作用力。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地图在车端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导航定位”,发展成为支撑车辆“行驶安全、效率优化、体验升级”的核心基础设施。
尤其在智能汽车时代,地图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与车辆控制、能源管理、座舱交互深度融合。功能表现更加多样,不仅仅是我们在车机屏幕上看到的路线规划,还会与实际生活产生更多链接。
当然,地图与整车的智能驾驶能力,更是密切相关。
此前,高精地图在智能驾驶圈子里很热,谈及高阶智驾,必定会提到高精地图,并标榜其安全性。
但随着元戎启行、小鹏汽车等智能驾驶行业先锋的推动,“无图智驾” 的概念在行业内掀起讨论热潮,不少人也因此误以为 “地图” 正在退出智能驾驶的舞台。
其实不然。
事实上,从特斯拉 Autopilot 的早期探索,到如今城市 NOA 的大规模普及,高阶智驾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地图技术的底层支撑。
所谓 “无图”,并非真正脱离地图,而是从对静态高精地图的单一依赖,转向 “动态化、广域化、定制化” 的地图服务新形态。
而在这场智驾、智舱升级浪潮中,有人正在充当“卖铲人”的角色,重新定义地图在高阶智驾中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智能座舱域的功能定义。
9月16-17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举行。
会议期间,腾讯智驾地图战略全新升级,围绕“座舱域”(服务于人)和“自动驾驶域”(服务于车)两大板块,全面加速地图从静态导航工具向动态、AI驱动的“时空智能体”转型。
座舱域方面,腾讯正式发布全新一代智能驾驶地图9.0。
腾讯智驾地图9.0被定义为一个懂交流、会思考的“AI导航智能体”,试图成为用户从行程前规划,到行程后回顾的全程出行伙伴。
依托AI能力,腾讯智能驾驶地图9.0构建了“AI指路、AI陪伴、AI生活指南”的一体化服务体验。
它不仅能够精准理解驾驶者的自然语言指令,如“不走XX路”、“前方堵多久”,还会在行驶过程中主动推荐加油站、充电桩,并通过轻松自然的对话,缓解行车的枯燥。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新车发布会上,车企们总会以类似功能,宣传自家的座舱大模型、智能座舱。而这其中,“地图”发挥的作用,不容忽略。
“座舱领域有一个车企中控大模型,会去处理用户在座舱场景下所有的需求。对于腾讯地图来说,我们做的智能体主要关注在导航领域,LBS领域去解决用户的需求。”
腾讯地图产品总经理陈志进一步解释了腾讯智驾地图9.0与车企大模型之间的关系:
“两个智能体之间有一些通信的关系。座舱大模型会识别到地图或者导航领域的用户意图,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腾讯导航智能体,会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用户的服务。”
而面向自动驾驶域,腾讯智驾地图则正在加速从“高精静态数据库”升级为“轻量化、可运营、可共建的动态经验库”。
腾讯地图副总裁张少宇表示,智能驾驶时代,地图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或零部件,而是与车企和自动驾驶系统紧密协作的伙伴。
在感知、训练、运营和实时服务上,地图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并通过车端与云端结合,提供动态、广域、定制化的数据支持。
具体来看,腾讯智驾地图正在推动“无图”与“轻图”的融合创新,加速 AI 大模型与地图的结合,打造“一张图”体系,支持 ODD 灵活配置和即插即用的在线服务。
通过与车企共建“驾驶经验图层”,腾讯智驾地图可将颠簸路段、危险提示、建议车速等“老司机经验”注入系统,使辅助驾驶更智能、更拟人化。
依托行业领先的多图合一体系(融合 SD Map、轻量级高精数据、HD Map),腾讯已成为行业首个实现一体化地图采集与生产的图商,并在城市 NOA(智能领航辅助驾驶)市场取得领先。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腾讯智驾地图已为蔚来、极氪、乐道、魏牌等品牌提供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 NOA 市场份额 49.01%,位居行业第一。
由此来看,腾讯地图的“铲子”,还真不是一般的好用。
“最早的时候图商和车企之间更多像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甲乙方关系,对于整车厂来说,他可能会把地图当成一个零部件,地图和其他的零部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张少宇看来,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作为连接车辆与真实世界的 “桥梁”,地图不应该再被看做为单纯的导航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
随着座舱智能化的升级,车端地图将进一步打破“工具属性”,成为“场景化服务的入口”。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腾讯智驾地图9.0,还是各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车载地图,都能看到这种趋势。
但必须注意的一点,这种功能定义,必须充分与消费者意愿达成一致,展现方式绝不能粗暴的“广告”式引入,否则大概率会适得其反。
而在智驾方面,车企、智驾供应商们愈加多元的需求,也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关于与不同合作方的合作,张少宇透露道:
“不同的合作对象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所处的阶段并不一样,有的是非常重的投入,已经体系化地深入在做。也有一些的方案还处于初期。对于不同的伙伴,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在智能汽车时代,图商和车企、智驾公司之间的合作,会更加紧密。
其一,在技术研发层面,图可赋能算法训练,为自动驾驶系统能力的迭代优化与效率提升,提供关键数据基础,助力其持续进化。
其二,在实际运营层面,图能构建动态运营图层,精准呈现道路通行特性(如通行顺畅度、禁行区域等),为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高效行驶提供实时指引。
而且车企与图商并非单向协作关系,而是形成了双向循环、互促迭代的生态模式:
一方面,车企基于实际应用场景与技术需求,向图商反馈核心要素的优先级排序(明确哪些要素对自动驾驶更关键、哪些重要性较低);
另一方面,车企可将车辆终端采集的实时感知数据回传至图商,为图的动态更新与精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推动图的持续进化。
从发展历程来看,2019 年至 2020 年期间,“高精地图为自动驾驶服务” 这一认知几乎没有争议,行业共识度较高。
但进入 2021 年,市场逐渐呈现 “地图混用” 的状态。
一方面,仍有自动驾驶企业使用高精地图,甚至一些量产车,仍将高精地图作为智驾方案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选择采用 SD 地图(标准地图),还有一些企业则应用 “轻图”。
不过,在差异之外,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迭代,行业对地图的需求也呈现出一些趋同的趋势。对此,腾讯地图副总裁张少宇这样形容“图”的未来:
第一,覆盖范围更广泛。车企们不再局限于局部区域的自动驾驶场景,而是追求覆盖更多城市、更多道路,以此拓展自动驾驶的应用边界;
第二,对 “实时性” 的重视远超 “精度”。早年间,行业更关注地图的精度是否足够高;但从当前需求来看,大家更看重地图能否实时更新,以应对道路上的动态变化;
第三,对 “图层定制化” 的需求显著增加。如今,不少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将导航领域的信息融入自动驾驶系统,这一趋势也与此前讨论的 VLA(车辆定位与导航相关技术)等话题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