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米汽车一年两次召回SU7,这次高达11万辆,OTA升级是否能消隐患
创始人
2025-09-21 23:06:24
0

小米汽车光环不再?短短一年内,其明星产品SU7竟两次被“代码病”击中!从泊车辅助到高速领航,累计超14万辆新车因软件缺陷被迫召回。这不仅是对小米智能驾驶技术信心的巨大冲击,更让人质疑:当汽车由软件定义,OTA升级能否真正消除致命隐患,而非仅仅是“数字创可贴”?

故障不再是螺丝松了

以前我们说车坏了,想到的可能是发动机异响,是某个零件磨损。但现在,情况变了。小米SU7的这两次召回,病根都不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上,而是藏在数百万行代码里的软件算法。

无论是泊车时看不清静态障碍物,还是高速领航时应付不了极端路况,本质上都是算法在处理那些不常见的“边缘案例”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让汽车的“缺陷”变得非物质化了,它不再是一个需要更换的零件,而是一个需要重写的逻辑。

OTA升级的出现,让修复这种“数字故障”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车主一觉醒来,车可能就已经“自愈”了。这无疑是科技的巨大进步,大大降低了召回的社会成本。

但便捷的另一面,是令人不安的隐忧。这种远程打“补丁”的能力,会不会在无形中降低了车企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充分测试的门槛?当“敏捷开发,快速迭代”这种互联网思维被完全移植到人命关天的汽车行业,是否会变成一种对安全的滥用?

科技光环下的裂痕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这次召回的冲击远不止于技术层面。

作为一个自带科技光环的后来者,小米SU7凭借其出色的设计、性能以及小米品牌的强大号召力,迅速在市场站稳了脚跟。截至今年8月,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了33万辆,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在小米的宣传叙事中,智能驾驶技术一直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撒手锏”,是其区别于传统车企、叫板特斯拉、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对手的王牌。

然而,恰恰是这张王牌,现在却频频暴露出问题。这让小米的“撒手锏”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在展现其科技实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在安全领域可能存在的短板,直接挑战着它的科技形象。

在当下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的时代,任何关于安全的负面消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安全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核心考量。

连续两次因智能驾驶软件问题发起召回,尤其是在今年3月29日晚那起令人痛心的严重事故之后,无疑会给潜在消费者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

在那起事故中,一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以116km/h的速度行驶,在系统发出障碍物风险提示后,车辆进入了人驾状态,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导致3人死亡。

那场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关于智驾可靠性、风险教育以及人机共驾责任划分的激烈讨论。

如今,大规模的软件缺陷召回,更是将这些问题血淋淋地摆在了台面上。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瑕疵,更是对其品牌信誉的直接冲击,可能会动摇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根基。

要走出这场信任危机,小米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推送一个升级包那么简单。技术上的查漏补缺是必须的,比如建立一套更完善、更严苛的极端场景测试体系。

但更重要的,是在沟通层面展现出足够的透明与诚意。主动邀请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升级后的效果,并将结果公之于众,或许才是重塑消费者信心的关键一步。

全行业的集体反思

把视线拉远,小米的困境其实并非个案,它更像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发展阵痛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追求功能快速迭代、抢占市场先机的竞赛中,行业似乎普遍忽视了最基础的安全底线。

就像有人比喻的那样,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好比是在搭建一座宏伟的科技大厦。各大车企都热衷于不断增加各种炫酷的“新房间”,比如更快的自动驾驶、更聪明的语音助手,但往往忽略了“地基与梁柱”的坚固性,也就是基础的安全与稳定性。

事实上,即便是行业的先驱者特斯拉,也曾多次因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而进行大规模召回。这说明,在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整个行业都还在摸索,都可能犯错。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草案中,明确增加了对交叉路口、施工区域、甚至是侧翻车辆等复杂场景的测试要求。这几乎就是对小米此次召回所暴露出的“极端场景”识别能力不足问题的直接回应。

这意味着,规范化发展将是整个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法规的完善,将倒逼所有车企把安全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最终会引发一场深刻的安全理念跃迁。未来的智能驾驶发展,必须从过去的“功能驱动”彻底转向“安全驱动”。

安全不应该再是事后发现问题、再用OTA打补丁的对象,它必须成为一种顶层设计,贯穿于传感器、算法、数据处理等每一个环节。

如何在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绝对的安全保障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是整个行业必须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

结语

面对危机,是仅仅满足于推送一个“数字补丁”来平息舆论,还是以此为契机,进行一次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反思和安全体系重构?

这个选择,不仅决定着小米汽车的未来,也关乎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能否走得更远、更稳。

毕竟,真正的智能出行,绝不仅仅是解放双手、提升效率的便捷与高效,它更根本的承诺,应该是让每一次出发和抵达,都拥有那份坚如磐石的安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毫末智行停摆,智能驾驶优胜劣汰... 日前曝出消息称,毫末智行突然通知员工,自11月24日(本周一)起“无需到岗上班”。 据知情人士称,毫...
长安发布"新安全&q... 广州车展,长安汽车以“新长安 新安全 天枢智能”为主题,正式发布“新安全”价值体系,宣布将汽车安全范...
中国一重:炉火映初心 冲刺四季... 火红的钢锭照亮车间穹顶,水压机声震彻十里厂房。进入四季度收官冲刺的关键节点,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
共建新能源汽车韧性供应链 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新能源汽车“宋Pro”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中国汽车工业协...
企业的边界无限,责任的初心不改... 在物通集团的文化墙上,有这样一句话“用科技创造未来 让物通走向世界”,而这不仅是企业的愿景,更是高一...
理想汽车入局“百镜大战”,李想... 11月25日晚,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将发布智能眼镜,“理想AI眼镜是理想...
微硕WSK96N08 MOSF... 随着汽车智能化与个性化配置深度普及,电动座椅系统已从豪华车型标配演变为10万元级家用车主流选项。作为...
2025恒力弹簧厂家哪家好?技... “新能源汽车电机刚装机调试,就因恒力弹簧弹力衰减导致停机”“医疗设备用弹簧精度不达标,整批次产品被迫...
汽车新品发布会邀请新能源专家赋... 【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各行业专家,请联系五洲名家智库】 欧洲新能源权威弗罗洛夫·迪米...
智驾芯片行业:技术普惠因风起,... 今天分享的是:智驾芯片行业:技术普惠因风起,国产替代恰逢时 报告共计:129页 智驾芯片行业发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