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源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首要来源。”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2025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数据显示,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总量的60%,挥发性有机物占24%,其中柴油车贡献了80%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
这场发布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国七排放标准的制定计划。
国七标准将全面对标欧美法规,不仅控制常规污染物,还可能首次将轮胎磨损、制动颗粒物排放纳入监管。对燃油车而言,满足新标准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将大幅增加,单车改造成本预计增加万元级。
国七标准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排放限值管理,它引入了 “单车型排放限制+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双重管理机制。这意味着车企不仅需要确保每一款车型达标,还必须控制整个产品线的平均排放水平。
这种管理模式迫使车企将资源向新能源车型倾斜,以平衡产品组合的平均排放强度。
根据规划,国七标准将于2025年完成制定,预计2030年前后正式实施。这一时间表为车企提供了技术转型的窗口期,但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国七标准,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化空间已接近极限。国七标准下,轻型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可能从国六b的每公里35毫克降至30毫克以下。
为达到这一标准,燃油车需对发动机、排气系统及燃油喷射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参考欧盟情况,欧七标准下单车成本可能增加约1.5万元人民币,柴油重卡成本更是将飙升近9万元。
国内车企面临类似压力,尤其是技术储备薄弱的中小企业,转型难度陡增。
国七标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助推”。新能源车因在使用环节的零排放特性,使其更容易满足甚至超越法规要求。当燃油车价格因技术升级而上涨时,新能源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将更加凸显。
然而国七标准也为新能源车设置了“隐形门槛”。新标准首次将新能源汽车纳入监管,要求电池寿命、制动系统环保性等指标达标。部分低端电动车可能因电池耐用性不足面临淘汰风险,倒逼企业提升核心技术。
国七标准实施后,消费者将面临新的选择。短期内,燃油车技术升级带来的购置成本上升可能转嫁给消费者,燃油新车价格预计上涨5%-10%。
对货车司机而言,情况更为复杂。国七燃油车后处理系统极其复杂,对油品、尿素质量要求更高,可能导致更高的故障率和维修保养费用。若国七实施后,国五甚至国六燃油货车的二手车价格可能大幅下跌,车主现有资产的贬值将成为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
另一方面,新能源货车的运营成本优势明显。电费远低于油费,且维护保养更简单,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司机的实际收益。
尽管国七标准加速了新能源车的普及,但燃油车在特定领域仍不可替代。在青藏线等特殊环境地区,货运车辆电动化率几乎为零。在北方冬季,新能源车续航缩水30%的痛点尚未完全解决。
未来几年,两种动力形式可能形成互补格局:新能源车主导城市出行,燃油车固守商用车、出口及特殊场景领域。混合动力技术作为重要过渡方案,正展现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汽车产业从“能源替代”向“场景适配”的进化,最终将形成多元技术共存的出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