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一个朋友咬牙掏了28万,买了台凯迪拉克ATS-L。提车那天高兴得不行,发了三条朋友圈。上周偶然碰见他,聊起这车,他苦笑着说:“现在4S店19万就能拿下,还送一堆东西。”
这不是个例。看看最近半年的数据,你就知道二线豪华品牌的日子有多难过。
雷克萨斯上半年卖了8.5万台,巅峰时期它可是年销18万的水平;凯迪拉克半年只交付了4.68万辆,同比跌了快两成;林肯更惨,前七个月全国才卖出15686台,单月销量已经跌破3000。
这些曾经让人仰望的“豪华标签”,现在成了烫手山芋。
我记得2019年去雷克萨斯4S店看ES,销售那态度,真是把“爱买不买”四个字写在脸上。想按指导价提车?不好意思,没优惠。想早点提?加钱。
现在呢?
同样这家店,ES优惠完19万就能落地,还送车衣、贴膜、保养。销售见到人就笑脸相迎,生怕你转身就走。
凯迪拉克也差不多。CT5指导价28.99万,终端优惠直接砍掉8万多。这哪是降价,简直是自己掀桌子。
可即便这样,销量还是在掉。降价换来的不是尊重,是更快的崩盘。
它们到底输在哪儿?
左边是BBA在往下打,右边是国产高端在往上冲,二线豪华正好卡在中间,动弹不得。
先说BBA。奔驰C优惠完23万能落地,宝马3系、奥迪A4L都差不多。甚至宝马X3这种原本快40万的SUV,有些地方已经干到了二字头。花差不多的钱,我为什么不直接上BBA?
再说国产高端。问界、理想、小米,这些品牌现在的产品力,真不是吹的。
同样20多万,你在二线豪华那儿只能买个“老掉牙的油车”,配置寒酸得很;但在国产高端这边,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辅助驾驶,全给你安排上。
关键是,这些品牌的服务真的做到位了。你去蔚来换电,不用下车,十分钟搞定;你去理想店里,销售不会拿鼻孔看你,会给你倒水,耐心解答所有问题。
二线豪华呢?展厅冷冷清清,服务也越来越敷衍。
我们真的不需要它们了吗?
说句实话,不是中国市场不需要豪华品牌,而是不需要“名不副实”的豪华。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醒了。买车不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真正的体验和价值。一块外国车标能代表什么?代表不了技术领先,也代表不了服务周到。
当国产品牌把配置、智能化、服务都做到位,当BBA把价格打下来,二线豪华那点“中间地带”的优势,荡然无存。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二线豪华品牌的困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们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一拍,在智能化上差了一截,在服务上又放不下架子。这样的品牌,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是你,手里拿着25万预算,你会选降价后的BBA,还是配置拉满的国产高端?或者你还会坚持二线豪华的那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