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股市财报风云
3次闯关的通领科技:分红4000万募9500万补流,家族股独大、股权代持是否有白手套存疑、客户集中度高,汽车行业回款是出了名的难
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于11月21日上会,公司自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手握127项专利,客户遍布全球三十余家主机厂。表面风光无限,细读其招股书却如雾里看花——诸多情节令人瞠目结舌,上市之路是否真如宣传般坦荡?今日我们便以数据为矛,剖开这场资本盛宴的B面。
通领科技IPO:闯关三次,问题一箩筐解读通领科技二询回复:汽车内饰生产工艺与电子安全系统技术积累深,控制权认定、关联交易、股份转让是否经得起推敲?电车布局是否可期?3个月还未回复二询函的3闯关的通领科技:突击分红3978万募9500万补流,外销营收与毛利率奇高难辩真假,产能利用率下滑仍扩产
一、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通领科技的上市历程可谓坎坷。2015年11月,通领科技在新三板挂牌。挂牌后不久,2016年3月,公司开始接受上市辅导,计划在上交所上市。
然而,2017年末的发审委会议中,通领科技的首发申请被否。2022年6月,通领科技再次启动IPO计划,转向创业板。
2024年末,公司转向北交所递表并获得受理,可谓三易其途。
在公司治理层面,通领科技的实际控制人结构也经历了变化。2022年12月,公司将实际控制人由项春潮追溯变更认定为项春潮、项建武、项建文。
项建武、项建文为项春潮之子,项建文为项建武之兄。
二、 一致行动协议:家族企业的铁桶阵
通领科技的控制权结构堪称铁板一块。实际控制人项春潮、项建武、项建文父子三人,通过直接持股及与23位一致行动人联手,掌控公司高达75.88%的表决权。招股书中洋洋洒洒数页描述一致行动协议细节,决策机制中明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均应按照项春潮的意向进行表决。如此高度集中的控制权,虽保障了决策效率,却令人担忧小股东声音是否真能掷地有声。公司治理若沦为一言堂,试问如何保障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三、历史代持迷局:股份背后的影子舞者
通领科技的股权演变史中,股份代持情节如悬疑剧般跌宕起伏。例如,沈岩翔曾代项春潮持股37.22万股,直至2024年10月才以502.47万元对价转让。另一出戏中,江德生代张文持股多年,比例一度高达21.41%,直至2024年12月通过大宗交易转予江苏博华方告解除。代持虽已清理,但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是否完全合规?背后是否藏有未披露的利益安排?招股书轻描淡写称不存在纠纷,却难消旁观者心头之疑。
四、客户集中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通领科技的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居高不下,报告期内分别为63.34%、61.79%、61.15%和52.40%。虽然公司解释此为行业特性使然,但如此仰人鼻息的客户结构,无异于将鸡蛋置于少数篮中。若任一主要客户移情别恋,公司业绩恐面临断崖式下滑。招股书坦言客户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导致经营业绩受重大影响,此非危言耸听,实为悬顶之剑。
五、应收账款:纸面富贵下的现金流隐忧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0,202.11万元、48,091.44万元、45,615.33万元和39,030.00万元,占流动资产比重均超45%。如此巨额的应收账款,犹如镜花水月,表面资产丰厚,实则回款风险暗涌。若客户出现支付困难,坏账计提将直接吞噬利润。公司虽称与客户关系稳定,但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回款周期拉长岂非大概率事件?
六、海外业务:关税浪潮中的一叶扁舟
通领科技的外销收入占比从报告期初的16.74%飙升至近期的51.26%,其中美国市场占比已达25.89%。然而,美国对华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如六月天气,说变就变——2025年11月起公司输美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仍高达62.97%。在如此严峻的贸易环境下,公司产品成本优势能否维持?招股书中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提示,读来如惊雷贯耳。
七、研发投入:创新光环下的双刃剑
公司确有其亮眼之处: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拥有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维持在3.60%-4.28%之间。在工艺创新方面,公司推出双色免铣削INS注塑工艺、微发泡IMD工艺等,技术实力不容小觑。智能工厂建设亦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名单,彰显其制造升级决心。然而,创新之路布满荆棘——招股书自承存在研发失败风险,在汽车行业剧变时代,技术迭代稍慢半拍,便可能从领军者沦为追赶者。
八、 产能利用率与募资必要性
尽管业绩增长迅速,通领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令人对募资的必要性产生疑问。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从98.33%降至80.40%,整体呈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公司2022年和2023年曾进行现金分红,分别分红1638万元和2340万元,合计分红3978万元。大手笔分红后,公司却计划使用9500万元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操作引起了交易所的关注。在首轮问询函中,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募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公司计划募集资金投入武汉通领沃德汽车内饰件生产等项目,总额达23725.5万元。然而,募投项目效益预测如海市蜃楼,招股书坦言存在效益不及预期风险。尤其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背景下,新增产能能否及时消化?当国内车企价格战硝烟弥漫,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正被上下夹击,此时逆势扩产,是远见卓识还是盲目乐观?
九、以上问题,请杨艺新、李学峰、宋飞、李倩、侯定海5位委员过问,给网友一个交代嘛!
所有数据均引自《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上会稿)》
https://www.bse.cn/disclosure/2025/2025-11-14/1763120770_546308.pdf
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