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汽车组织架构再次迎来新一轮调整,公司董事长、CEO李想将亲自管人力资源。此前,该部门由CFO李铁负责。
“车轱辘话”了解到,这是李想首次直接管理人力资源事务,原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合并后划归产品与战略群组,新负责人杨海山向李想汇报。
另据报道,前华为系高管、理想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袁春峰正在走离职手续。而就在袁春峰离职的前一天,另一个华为系前高管李文智也已经离开了理想汽车。
这已是理想2025年内第六次架构调整。李想亲自抓人力,说白了,根本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必须把“人”这件事拎到最高优先级。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得有多厉害,不用多说。大家拼技术、拼产品、拼价格,到最后拼的其实就是“人”。
谁能招到最顶尖的人才,谁能留住最核心的团队,谁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最大价值,谁就能在这场淘汰赛里笑到最后。
理想汽车这几年布局纯电车型、搭建智能驾驶生态,规模一下子就上来了。员工人数从几千人涨到几万人,组织架构也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李想亲自下场,其实是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人”是理想汽车的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不是辅助部门,而是核心业务部门。
人力部门容易犯一个毛病:只盯着“流程合规”,不关心“业务结果”。招人的时候只看简历,不考虑候选人能不能融入团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做绩效的时候只看KPI完成率,不管这个KPI是不是真的对业务有帮助;搞培训的时候只走形式,不管员工是不是真的能学到东西。
老板重视人力、甚至亲自管人力的例子并不少见。特斯拉的马斯克,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亲自过问。
销量下滑、股价重挫、产品老化、新品不热、权力过密——理想汽车的问题,不止是失速,更像是增长神话的“坍塌”。
数据显示,2025年前10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32.9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51.4%,剩余两月要完成2025年既定销量目标,几乎不可能。
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理想汽车获得了30-50岁中年大叔的青睐,然而,神话破裂的比想象的要快。
资本市场对理想汽车的耐心也有耗尽迹象。理想汽车美股从年内高点33.11美元跌至19.8美元,跌幅40%;港股从138.3港元跌至79.6港元,跌幅42%。
再说几句
多名离职高管透露,理想内部决策高度集中于李想个人。这种模式曾让早期决策高效,却在规模化后变成制度性风险。
关键决策过度依赖创始人意志,研发优先级取决于个人喜好,任何创新都要先通过“李想滤镜”。
管理层频繁更换,重要岗位多由李想旧部接替,理想汽车更像只听得见李想一个人声音。当然,这也是多数民营企业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