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车圈的热闹程度丝毫不输电商直播间。一边是吉利6.89万的新车炸场,把性价比卷到新高度;另一边是玛莎拉蒂35.88万起的“骨折价”,让曾经的百万豪车走进普通人的预算范围。
再加上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进入倒计时,车企们的“优惠组合拳”打得飞起,消费者一边看得眼花缭乱,一边悄悄把“买车”提上了日程。
这场降价潮的背后,离不开政策节点的推动。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还剩两个月窗口期,而2026年起,这项优惠将变为减半征收,每车减税额从最高3万元缩水至1.5万元。
嗅觉灵敏的车企纷纷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问界、小米、蔚来等品牌承诺,今年锁单明年交付的消费者,差额由车企买单。
更惊喜的是,国家还叠加了报废补贴政策:只要报废2012年以前的汽油车、2014年以前的柴油车,或2018年以前的新能源车,再换购新能源新车就能拿2万元补贴,换购2.0升及以下燃油车也能补1.5万元,线上通过“汽车以旧换新”小程序就能申请,流程简单到几步就能搞定。
最让人跌破眼镜的,当属玛莎拉蒂的“自杀式降价”。旗下Grecale格雷嘉燃油版直降27万,5.8折后38.08万起;去年底刚上市、指导价89.99万的纯电版,如今不到4折就能拿下,35.88万的起售价直接和国产高端车型站在同一起跑线。
但这波“便宜”并没那么好捡,所谓的低价多是2023款库存车,颜色和配置固定,部分车型还需额外支付5万元选装费,落地价其实要43万左右。
更关键的是,豪车的“贵族成本”没降,小保养超2000元,换一副刹车片要5000元,三年保值率不足40%,远不如同价位国产车划算。
玛莎拉蒂的降价续命,本质是销量承压下的无奈之举。
2025年前三季度,它在华进口销量仅1023辆,同比下滑3%,9月单月销量更是只有83辆。
这个曾经靠“三叉戟”车标撑起排面的品牌,如今陷入了产品力脱节的困境:纯电版还用着400V电气平台,而20万级的国产车早已普及800V快充;车机系统卡顿、导航跑偏等问题频发,被网友吐槽“百万豪车的硬件,十万级的智能体验”。
再加上法拉利停止供应发动机后,自研动力总成的魅力大减,品牌竞争力自然一落千丈。 与豪华品牌的“以价换量”不同,国产车靠硬实力在这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35万预算区间里,消费者不再只看车标,而是精打细算对比产品力:理想L7的大空间、小米SU7的性能操控,每款车都有明确的核心优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车的保值率逆袭,坦克300三年保值率高达75%,小米SU7甚至出现二手价比新车还高的“理财产品”现象,而玛莎拉蒂这样的传统豪车,三年后残值可能只剩零头。
这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Z世代成为购车主力后,“面子消费”逐渐失效,近50%的年轻人会把国产品牌作为首选。
他们更在意“钱花在刀刃上”:同样35万,能买到800V平台、L2+级辅助驾驶、超长续航的国产车,自然没必要为玛莎拉蒂的车标支付溢价。
就像网友调侃的:“现在买车,比的不是品牌光环,是谁的配置更顶、用车成本更低。” 其实这场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豪华品牌放下身段清库,让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有了“花小钱装大X”的机会;国产车靠技术迭代抢占市场,推动整个行业的性价比升级。
但选车时也得保持理性:库存豪车的隐性成本、新能源车的充电便利性、日常维保的性价比,都是需要权衡的因素。
双十一的车圈狂欢,本质是汽车行业重构的缩影。
传统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正在被技术实力稀释,而国产车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深耕,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最好的购车时代,不用为品牌溢价买单,能以合理预算买到高配置车型;对行业来说,这样的“内卷”会倒逼企业专注技术创新,最终推动整个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
毕竟,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注重产品力的品牌,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