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张礼斌
在航空工业东方制造工程部,有一支由20人组成的“王牌战队”——精加工班。他们肩负精密零部件加工的重任,将忠诚奉献熔铸在每一道切削轨迹里,书写在每一件合格产品中,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螺丝钉”。
以精为刃在攻坚中诠释忠诚
作为精密零部件的核心加工班组,精加工班的任务从来都是“细活+硬活”:精密车削、磨削加工的公差以微米计,排故返修的难题常是“卡脖子”关卡,新研产品的试制更是无经验可寻。当某型产品因抛光后表面粗糙度、圆柱度不达标陷入生产停滞时,班组技师带头成立攻关小组,颠覆原有加工方法,不仅啃下了精度“硬骨头”,更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守住了生产交付的底线。
这样的攻坚,是精加工班的日常。面对旋变类产品订单剧增的压力,班组以“名师带徒”“多能工培训”为抓手,对3名青年职工“单兵单练”,快速补齐岗位缺口;节假日里,当别人休息时,他们的身影常出现在外厂返修急件的工位旁、关键零件的出产节点上,用“时刻在线”的坚守,诠释着对岗位的忠诚。
以创为擎在传承中践行奉献
“把经验留给班组,把技术传给后人”,是精加工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班组中由2名专家、1名高级技能师、8名技师组成的“硬核导师团”,不仅带徒实操,更将工作中的绝活,整理成10余项厂内工艺指导规范,为公司工艺革新留下“活教材”。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班组累计完成公司级创新攻关38项、分厂级改进项目65项、合理化建议53项,用小改小革的“涓滴之力”,推动部门工艺水平持续升级。而这背后,是班组成员把“奉献”揉进日常——党员带头啃下管理、质量、安全的“硬骨头”,青年职工在“岗位练兵”中快速成长,75%的“70后”“80后”中坚力量,携手“90后”“00后”新生力量,让“传帮带”的薪火越烧越旺。
从航空工业“劳动模范”何朝兴,到汉中市“劳动模范”蒲忠亮、陕西省国防工业系统“五一巾帼标兵”郑彦辉,精加工班47余项个人荣誉的背后,是20个人“把本职做到极致”的信念。他们以微米级的精度、数十年的坚守,把“忠诚奉献”刻进了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里。
正是无数个像精加工班这样的“平凡团队”,以匠心守初心,把忠诚刻在岗位上,把奉献融在行动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托举起不平凡的航空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