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五年来,首都功能和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为始终与首都城市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市属大型国企,首开集团在这不平凡的五年中,以“城市复兴”为己任,锚定“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投身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总结推广“首开经验”,向新突围转型发展,恪守国企民生本色,交出了一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与自身稳健转型的厚重答卷。
修缮后的北大红楼
锚定“四个中心”
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行者
曲面玻璃幕墙光影流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依旧热闹非凡。这座因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闻名的场馆,已成为首开集团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鲜活名片”。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再到赛后价值挖掘,首开集团用一系列扎实行动,把助力提升首都功能的责任,变成了可感可知的实践成果。
2022年冬奥会筹备与举办期间,首开集团领衔社会资本参与冰丝带场馆建设,同时承担鸟巢、冰丝带等核心场馆的智能化改造。小到冰面温度的精准调控系统,大到场馆内的应急疏散与服务流线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围绕支撑赛事顺畅进行和更优体验展开,这份专业与细致收获了多方认可,速滑馆“冰丝带”项目团队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负责接待中外宾客的丽亭华苑酒店也凭借高效服务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
后奥运时代,“冰丝带”的精彩仍在继续,顶尖机器人大赛、2023年驻华使节招待会等活动先后在这里举行,首开集团冰丝带项目团队继续保障落实重要赛事会议、旅游服务以及各级领导来访接待工作,持续为场馆注入新活力,助力后奥运经济提升和奥运文化传承推广。
首开集团全程参与国家速滑馆建设运营
这是首开集团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这家与首都共同成长的大型国企,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城市战略定位,在服务国家大事、承接重点任务中实现业务能力与品牌价值的双重升级。
在南中轴线上,大红门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随着南中轴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破土动工,大国文化会客厅建设加快推进。首开集团在大红门博物馆群建设中承接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首都规划展览馆的代建工作,以及博物馆群公共空间(共享序厅、文博合院)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助力大红门博物馆群及其周边区域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除了新建项目,首开集团还长期深耕博物馆运营服务,累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大红楼等20多家博物馆提供物业服务,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牵头制定全国首个《博物馆物业服务规范》,将企业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同时,首开集团在古建保护领域持续发力,获批古建营造与保护企业特级资质,取得7项古建发明专利,先后参与天安门、故宫、北海、颐和园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工程,让千年古都的文化肌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得以完好传承,也让自身成长为首都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的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首开集团把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深耕阵地,用标志性项目激活区域功能。
去年秋天,首开通州万象汇的开业引发全城关注。这座商业综合体以“区域型一站式高品质购物中心”为定位,集购物零售、精品超市、美食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创意、特色影城于一体,迅速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消费的“新地标”,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动能。
从首开通州万象汇的成功开业可一窥首开集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深度布局。多年来,首开集团高质量参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服务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开集团累计为62万平方米物业及会务提供精细化服务,成为政务服务的可靠后盾。同时,集团还承接宋庄小堡印象街等多个市级重点项目,持续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承接和职住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首开集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累计新签建筑工程项目18项,在施工程25项,完成产值8亿元。从商业配套到政务服务,从住房建设到功能落地,真正实现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同频共振,也为首开集团在区域协同领域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首开通州万象汇
南中轴博物馆群一期项目效果图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
深耕城市更新
以多类型实践激活城市空间
今年9月,开放艺术空间胡同美术馆在东城区三眼井胡同启幕。传统建筑与现代艺术展品相映成趣,吸引着游客来此拍照、休憩。
三眼井片区的蜕变源于数年前的城市更新行动。2023年,作为皇城景山街区一体化更新试点,该片区启动恢复性修建工作。作为全市首个市属国企参与的申请式退租项目,首开集团在保留胡同肌理和老城风貌的同时,为老街区注入新动能。
这是首开集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生动注脚。“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提出保障首都功能、激发经济活力、改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治理能力六个方面更新目标。“十四五”期间,紧扣这一规划方向,首开集团深度参与北京城市更新,倾力推动核心区更新改造,实现景山、国子监街区退租超3000户,占全市核心区腾退户数近40%。
退租后的院落,则需要进行保护性修缮,在还原京韵京味的同时引入新业态。为合理统筹退租空间资源,首开集团将三眼井片区整合为“产业、文化、共生”三大样板院落,率先探索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模式,推动《东城区平房(院落)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试点项目工作细则(试行)》出台,为同类项目提供政策保障。
在景山街区的更新改造中,首开集团的城市更新实践正在向更多维度拓展。位于街区内沙滩后街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曾是首开集团的办公所在地,2021年,响应政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号召,首开集团将总部迁出并启动大院更新改造工作。作为皇城景山街区产业引擎之心,首开首院定位为“文化金融产业园区”,其“首”字含有首都文化金融产业园区、首开城市更新形象样板、首店经济创新孵化平台“三首”之意。今年9月,首开首院正式开园,参观者可沉浸式体验街区的历史文脉、特色建筑与创意空间。
今年东城区景山三眼井启动区及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获得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表彰其通过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实现老城区复兴。作为北京城市更新联盟发起单位和轮值主席单位,自2022年起,首开集团连续4年参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活动,累计10个项目获奖,为首开集团城市有机更新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定位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说历史街区更新是对城市记忆的温情守护,那危旧楼房改建则是对居民急难愁盼的直接回应。
2022年,全市首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光华里5、6号楼竣工交用,58户居民的安居梦终于实现。这一项目由首开集团作为产权方和实施主体参与建设,是解危纾困、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工程,也是首开集团发挥市级非经平台功能、积极探索首都城市有机更新路径又一成功案例。
作为市级非经营性资产接收管理平台,首开集团在“十四五”期间还承担起“兜底”民生重任,累计完成3183万平方米非经资产接收任务,切实减轻市属国企改革发展负担。
面对规模庞大的非经营性资产,首开集团探索出“兜得住、管得好、可持续”的实施路径:利用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1625万平方米项目立项;创新实施“1托4”城中村改造模式;推动石景山八角路22号楼和丰台开阳里三区19号楼等危旧楼房改建;启动4.39万套非经房改售房工作。
在管理服务方面,首开集团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非经物业区域,实现网格化管理覆盖16个区、203个街乡镇、95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34亿元用于更新维修改造,推动供水、供电移交,并打造杨庄小区等6个非经示范标杆。
在首开集团看来,非经平台既要坚持守住民生底线,也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十四五”期间,平台各项收入应收尽收,资金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48.2亿元,为长效发展夯实基础。
向新突围转型
以“稳基+科创”重塑发展动能
“十四五”期间,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首开集团的转型之路愈发清晰,即在坚守风险底线中夯实根基,在拥抱科技创新中开拓空间,推动发展动能的有序转换。
为应对房地产市场风险挑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首开集团通过系统性的债务化解、资产盘活等举措,牢牢守住经营安全底线。2021-2024年,首开股份公司累计销售1185万平方米、销售额3034亿元。
与此同时,以“租购并举”为代表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支持北京市租赁住房市场发展,积极拓展长租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新业务领域,打造“首开乐尚”长租公寓品牌,11个项目平均出租率突破90%。
在国际市场,首开国际公司顺利完成美元债券发行,在复杂背景下实现额度突破与成本优化;做好在手项目经营,确保境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持续维护国际信用评级。首开集团连续8年取得投资级国际信用评级,成为境内少数保持这一评级的房企。
在夯实根基的基础上,首开集团深耕智慧化转型,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业务升级。首开城运集团推进的“智慧供热”改造通过在903万平方米供热区域部署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4.24%的节能率和每年319万立方米的燃气节约量。
绿色化发展是转型的另一重要维度。截至目前,首开集团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连续十年入选“中国绿色低碳地产TOP”榜单。更值得关注的是,“首开碳云平台”的上线运行,实现了对重点项目碳排放数据的动态监测,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从单体项目应用向集团级体系化覆盖。这种全方位的绿色转型,使首开在行业调整期依然保持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积极践行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精尖产业载体,让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实力:首开房地集团通过“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首开天宇公司先后获得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首开乾元科技公司《城市公共建筑绿色低碳标准化应用场景项目》不仅服务于首开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入选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025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赋能优秀案例”和“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为同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切实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坚守民生本色
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推动民生事业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进步,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生基础。
对首开集团而言,让“十四五”成果惠及民生是贯穿其发展始终的行动指南。五年来,这家市属国企将民生改善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落点,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创新、便民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普通市民。
位于石景山区的老山东里北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多年来水管老化堵塞问题困扰着居民。2024年年中,首开集团启动小区综合整治,却因上下水改造需挖地面、破瓷砖,遭遇居民抵触,同意率仅30%。为解难题,首开团队搭起“老山议事厅”,和居民围坐商量方案,最终将上下水改造的居民同意率从最初的30%提升至91%,并通过多项公共设施的修缮和建设,为小区带来了“设施齐全、环境宜居”的整体提升。
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综合整治项目
这样的改变不是个例,“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负责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累计达380处752万平方米,万千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实际的改善。来自老旧小区改造而形成的“首开经验”,也于2022年被写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在老旧小区更新过程中,首开集团始终以百姓需求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融入社区基层治理,推动构建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的基层治理模式。建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城区双旗杆东里小区,曾经环境脏乱、设施陈旧。首开天岳恒公司在党建引领下,与社区、业委会形成合力,不仅完成环境整治、飞线治理,还不断完善老旧小区管理完善自我造血机能、达到收支平衡,让居民以极低成本享受专业物业服务。这里成为北京首个非经老旧小区业委会聘请“管家”的项目,并入选全国“加强物业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
以高质量物业服务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几年来,首开服务的华鼎世家等13个项目获评市住宅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古城项目部首钢古西小区等139个小区荣获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在便民服务层面,首开集团将民生关怀融入日常细节。冬季供热提前“冬病夏治”保障千万家庭温暖过冬;96139客服热线优化升级,让居民诉求快响应、早解决;159家居民服务中心、157家便民理发点、6万平方米便民仓储,织密“一刻钟生活圈”……在老楼加装电梯这件“关键小事”上,“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立项357部、完工252部,惠及7区22街近3000户居民。从社区驿站到专业机构,再到全龄社区,首开集团用“多元场景”织密养老服务网,形成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衔接的服务体系。
回望“十四五”,首开集团的每一步实践都紧扣首都发展脉搏,既以国企担当扛起了服务城市发展的硬任务,也在转型中积极探索自身成长的新路径。展望“十五五”,首开集团将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内涵式发展,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持续贡献首开力量。 文/陈天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