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日本和欧洲掌握电车核心技术,却不碰电车?是什么原因?
创始人
2025-10-30 02:29:29
0

最近拜访了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他新近添置了一辆座驾,出乎我的意料,这辆车竟是混合动力而非纯电动。我颇感惊讶,随即问道:“如今电动车如此火爆,为何不选择纯电动呢?”他神秘一笑,反问道:“难道你没注意到,那些在电动车核心技术上颇有造诣的日欧汽车厂商,为何并未全力押注纯电动车型?其中自有玄妙。”

老友的这番话,深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回到家中,我便着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赫然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日本和欧洲,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两大巨头,不仅拥有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在电动汽车领域同样掌握着不少关键技术专利。然而,与中国和美国市场相比,他们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步伐上,却显得尤为审慎。

放眼日本汽车业的翘楚丰田,早在1997年便革新性地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时至2025年,普锐斯家族的累计销量已突破两千万辆,为地球减少了约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精湛造诣,堪称业界标杆,其拥有的相关专利数以千计。按理说,从混合动力迈向纯电动,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同样,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法国的雷诺等欧洲主流车企,在电池技术、电控系统以及电驱动系统等领域,也拥有着扎实的技术根基。早在21世纪初期的2010年代,欧洲各国便已纷纷出台严苛的碳排放标准,积极推动着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

那么,问题便随之而来:既然他们掌握着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为何不效仿中国和美国,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呢?

我与几位身处汽车行业的朋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翻阅了海量的行业报告和技术文献,终于抽丝剥茧,找到了一些关键性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审视日本的情况。日本国内独特的地理环境、能源结构以及市场需求,共同决定了纯电动汽车并非最优解。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土面积有限,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大多数民众的日常通勤距离并不算长,对车辆的续航里程要求相对较低。同时,日本城市空间狭窄,极大地限制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难以像中国那样大规模推广。

更为关键的是,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的电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核电站的关闭,使得日本不得不依赖火力发电。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火力发电在日本的能源结构中仍占约70%的份额,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则维持在25%左右。在这种电力构成下,纯电动汽车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优势便大打折扣。

丰田汽车公司在2024年进行的一项内部研究表明,在日本当前的电力结构下,一辆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甚至可能低于纯电动汽车。这也是为何丰田始终坚持“多路径”战略,同时发展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以及纯电动等多种技术路线。

丰田全球首席技术官近期在一次访谈中也明确表示:“电动化并不等同于纯电动。在不同的市场和使用场景下,各种电动化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减少碳排放,而非仅仅推广某一种特定技术。”

再将目光投向欧洲。尽管欧洲各国正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但他们对于纯电动汽车的态度也趋于理性。欧洲汽车市场有着显著的特点:消费者格外注重驾驶体验和品质感,并对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依恋。

以奔驰、宝马、保时捷等为代表的欧洲高端汽车品牌,多年来已构建起以燃油发动机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体系。内燃机的澎湃声浪、瞬间响应的动力输出以及高速行驶时的稳定表现,构成了欧洲豪华车无可替代的核心魅力。若突然转向纯电动,无疑将对品牌认知度和用户体验造成巨大冲击。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德国汽车产业直接或间接雇佣了约830万从业人员。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上的就业岗位数量庞大,贸然进行全面的电动化转型,将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极为复杂,囊括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专注于内燃机相关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但转型能力相对有限。若在此节点骤然转向纯电动,可能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危机,对整个欧洲工业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据统计,一辆典型的燃油车约有三万个零部件,而纯电动汽车则仅有一万个左右。电动化转型意味着大量零部件供应商将面临生存挑战。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4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尚未为电动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欧洲汽车产业的谨慎态度,还与其对未来技术路线的长远考量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锂电池虽然是当前电动车的普遍选择,但其能量密度提升已接近理论上限,且资源依赖性强、回收处理难度大。欧洲车企普遍认为,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并非终极解决方案,过早地大规模投入,可能导致技术路线被锁定。

因此,我们观察到,欧洲车企正积极探索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更具前景的新兴技术。根据欧洲电池联盟的数据,2024年欧洲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额已高达45亿欧元,多个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固态电池有望于2028年实现商业化应用,届时将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日本和欧洲的传统车企也面临着市场定位的挑战。他们的产品长期以来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追求的是品质与性能的极致平衡。而当前电动车技术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极端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尚难以完全满足高端用户全方位的严苛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日本车企如丰田、本田,正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2024年,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全球销量已突破300万辆,占其总销量的40%以上。丰田的混动系统已迭代至第五代,其能效和可靠性不断攀升。本田则推出了全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在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感受之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平衡。

欧洲车企则更加侧重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宝马的iPerformance系列、奔驰的EQ Power系列、大众的GTE系列等插电混动车型,在保留了燃油发动机原有优势的同时,提供了适度的纯电续航能力,能够满足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的需求。预计到2025年,欧洲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将达到200万辆,约占新车销量的15%。

值得指出的是,日欧车企并非完全摒弃纯电动汽车。丰田已推出bZ4X等纯电动车型,并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大众集团的ID系列、宝马的i系列、奔驰的EQ系列纯电动车型也在不断丰富产品线。他们只是在电动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上,采取了更为审慎和多元的策略。

从技术层面审视,日本和欧洲车企在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上确实拥有深厚积累。丰田在电机系统、功率控制单元等领域拥有海量专利。2025年,丰田甚至宣布其最新研发的电机系统,其效率比特斯拉高出约8%。宝马的第五代eDrive电驱动系统集成度极高,体积缩减了30%,重量减轻了20%。而保时捷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使得Taycan车型能在短短15分钟内完成80%的充电。

然而,拥有技术并不等同于适合大规模商业化。汽车产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技术的成熟度、成本结构、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重因素。日欧车企的谨慎态度,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对市场风险的理性评估。

我们还必须看到,不同地区能源结构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动化战略的选择。中国电力结构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正在快速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50%,这为纯电动汽车提供了坚实的碳减排基础。与之相比,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的电力结构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仍然较高,纯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期望,也是影响电动化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不少人反映,纯电动汽车在长途旅行以及寒冷地区使用时,仍存在诸多不便。一位居住在北方的朋友曾分享,他的纯电动车在严冬时节,续航里程会下降30%以上,充电速度也随之大幅降低。这些实际使用中的痛点,让许多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

回归技术层面,日欧车企普遍认为,电池技术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成本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正加速发展,有望在未来5到10年内实现重大突破。过早地全面押注现有技术,可能会错失更优路线的可能性。

丰田在2024年公布的技术路线图中,计划在2027年前后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型,预计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大众集团也在积极投资固态电池企业QuantumScape,并计划于2026年将该技术应用于量产车型。

从市场表现来看,日欧车企的多元化策略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2024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混合动力车型的占比达到了45%,而纯电动车型为55%。丰田的全球销量在2024年突破1100万辆,其中混合动力车型贡献了约450万辆。大众集团的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5%,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日欧车企正在逐步加快电动化步伐。丰田已经调整了电动化战略,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球年销1000万辆电动车的宏伟目标。大众集团也宣布,将在2033年前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型。

放眼长远,汽车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时间表,无疑会因地区、品牌以及市场特点而异。日本和欧洲车企选择了一条渐进式、多元化的电动化道路,这既符合他们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定位,也更能适应当地的能源结构和市场需求。

我们不禁要问,是否真的存在一条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普适性”电动化道路?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各不相同,能源结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也千差万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或许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实现。

电动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日本和欧洲车企的审慎态度,或许正是他们基于长远战略和深刻行业洞察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他们在追求环保与节能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特质,寻求一条平稳而可持续的转型之路。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选择何种车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身的实际需求。如果主要用于城市通勤,且有固定停车位和充电条件,那么纯电动车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如果经常需要长途旅行,或者充电条件受限,混合动力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则可能是更佳的方案。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更适合与不太适合。

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我对朋友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使用环境下,混合动力确实是一种兼顾环保与实用的明智之选。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进步,未来我们的选择空间必将更加广阔。

电动化是汽车工业百年来最深刻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深刻地影响着能源、环境、就业、城市规划等多个维度。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审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策略,理性地评估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您对汽车电动化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用车体验和独到见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德系豪华邂逅中国智能 奥迪E5...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正式开幕。奥迪连续第八年参展进博会,并携重磅车型奥迪...
原创 新... 新能源车主注意了!现在充电时把车停消防通道上,罚款可能比以前翻番还多,真不是说着玩的。前阵子丰台区那...
中国同意恢复芯片供应,荷兰不能... “荷兰政府没收中资企业、引发中国暂停芯片出口”一事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但这还远远不够。 8日欧盟贸易与...
滴!小鹏总部打卡!作为物理AI... 滴!小鹏总部打卡!你还别说,作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小鹏公司就是酷!!! 懂技术,懂市场,...
原创 2... 刚查完违章记录的朋友肯定懂,有时候扣那几分真叫一个憋屈——明明不是故意的,罚款倒还好说,分扣没了还得...
定位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小... 本报讯 (记者刘钊)11月5日,2025小鹏科技日在广州小鹏科技园举办,活动以“涌现 Emergen...
电池不是赛道,是底线!李云飞呼... 新能源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电池技术正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心脏战场”。有人将固态电池视为未来的终极答案...
引望李文广:高速L3明年规模商... 作者 | 张睿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1月9日消息,日前,“第一届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在深圳举办...
原创 一... 在现代汽车科技中,一键启动系统已成为许多车型的标配。这种便捷的启动方式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升了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