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变革,从工厂开始
对大多数合资品牌来说,智能化更多停留在前端座舱——车机换成大屏了,语音识别快了,驾驶辅助也跟上来了。但上汽大众的变化是“从工厂开始的”。
10月16日,上汽大众正式与德国Neura Robotics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联合开展探索性项目,在汽车制造领域开发并部署认知机器人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及灵活性。后者被誉为“欧洲波士顿动力”,成立不到五年估值近5亿美元,其机器人具备听觉、视觉、触觉三重感知能力,可实现自主作业和深度协同。这一合作的意义在于:智能制造不再是重复机械的流水线动作,而是“有人机默契”的协同作业。
这场智能制造的革新,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上汽大众安亭工厂自2015年起,持续推进制造的智能化升级;2021年,新能源工厂投入使用,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孵化基地。如今,在“数字人”的加持下,产线正向更灵活、更高效、更绿色的下一代演进。
制造的进化,最终回馈到产品。
比如刚上市的奥迪 E5 Sportback,搭载 Momenta高阶智驾方案的高端纯电车型。它不仅“上市即交付”,还具备行业首个“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覆盖城市、高速与泊车场景,三种智驾风格可选,既智能又保留奥迪一贯的德味操控感。这是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赛道上的一次高质量反击。
合资车,更需要“好用的智能”
不同于某些品牌一味堆配置、卷参数,上汽大众的智能化转型更像是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才是用户真正用得上的智能?
以近期焕新的Pro家族为例,途观L Pro、帕萨特Pro、途昂Pro 2026款集体升级,最核心的变化不是设计,而是智能体验的全面进阶,与卓驭携手开发,,搭载端到端高快NOA,支持拨杆变道、红绿灯识别、智能跟车,功能不仅“上得去”,更“用得起来”。
比功能更重要的,是对“智能”的定义。
正如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所说:“我们不讲‘全程无接管’,而是非常自豪地叫‘人机共驾’。这可能更难,因为它需要辅助驾驶更懂你,要做到人车合一的默契。”
他还透露:“我们打磨了将近六年,很早就开始布局。特别是在‘在中国,为中国’的技术方案落地后,我们的辅助驾驶体验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这就是区别——别人可能“发布一套、交付一版”,而上汽大众选择“慢工精造”,确保每项智能功能都有成熟落地的体系支撑。对大多数用户而言,这种“能用、好用、敢用”的智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智能。
真正的胜负手,是“又油又电,又稳又新”
智能化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条贯穿产品、制造、服务的战略主线。谁能迈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不看口号喊得有多响,而看谁真的能闭环落地。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上汽大众的打法,很可能成为“合资2.0”的样板。
在产品节奏上,不到2个月连发6款新车,覆盖燃油、纯电、轿车、SUV各个主力细分市场,智能化升级没有偏科,也没有脱节。
在体系能力上,从制造端的人形机器人探索布局到软件定义汽车、从高阶辅助驾驶到智能座舱生态,它打通了从研发、制造到体验的多个环节,而不是只在终端上装个软件。
这,正是“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真实落点。
销量已给出市场反馈:9月终端销量达9.13万辆,环比上涨1.4%,自去年Pro家族投放市场后,三款明星家族产品的市占率已提升近20%。
而这也在说明一个事实: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后,拼的不是谁卷得快,而是谁的基础够扎实、体系够完整、产品够靠谱。
上汽大众正是走在这条更长期主义的路上——既不被电动化裹挟节奏,也不因合资身份失语智能时代。它在老架构里种下新技术,也在新产品中保留传统优势。
这,或许才是新时代合资品牌真正的胜负手——不是抄谁的作业,而是走出自己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