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10月18日,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期间举办的“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讲座教授、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办人陈清泉发表主题演讲,深刻阐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引领一场深刻的“车能融合”革命,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生态。他指出,面对中华民族振兴、百年未有的科技革命与全球地缘政治三大变局,唯有依靠“全球创新思维”,才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从“老三高”迈向“新三高”
陈清泉院士开宗明义,指出科学迭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核心模式。他将这一科学精神与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并提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用“新三高”——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彻底取代传统发展模式下的“老三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这‘新三高’可不是我们常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陈院士风趣地解释道,“而是以科技为核心,代表着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他强调,科学发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联动,其核心驱动力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政策的紧密配合,才能最终落地生根,引爆产业变革。
如何培育能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陈清泉院士给出了清晰的画像。他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五大特征:扎实的数理化和人文基础、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敢于质疑并勇于进入“无人区”的探索精神,以及勇于发表创新观点的魄力。
他进一步阐释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并大力提倡“工程哲学”。科学是发现规律,回答“为什么”;工程则是集成优化,解决“如何做”。工程哲学的要点在于系统集成、产学研结合、有目标、有思想、有方法、能执行。“我虽然快90岁了,但我要老当益壮、快马加鞭,把自然界的规律找出来造福全人类。”陈院士的这番肺腑之言,赢得了全场敬佩的掌声。
AI赋能与车能融合构建未来智慧生态的支柱
陈清泉院士分享了其团队在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人工智能的三大思想体系:哲学思想(融合人文、信息、物理世界)、科学思想(探索大语言模型、数字孪生与大数据的规律)和工程思想(优化规律以实现经济效益)。基于此,他们正推动“AIforScience”新范式,例如智能开发电池材料,实现从“代码”到“智能生产线”的无缝衔接,这将极大加速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进程。
谈及“车能融合”,陈院士指出,汽车的属性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天的汽车工程,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学,而是汽车工程学、能源学与通信学的三位一体。”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是电,而电力是双向流动的,这使得电动汽车与电网可以“友好握手”(V2X技术),从而催生全新的能源生态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他特别提到,随着“一杯咖啡充满电”和“一秒一公里”等快速充电技术的实现,强大的配电网和兆瓦级柔性充电站与光伏、储能的融合,已成为关键基础设施。
“四网四流”融合从智能汽车迈向智慧社会的顶层设计
陈清泉院士再次深入阐释了他著名的“四网四流融合”理论。他强调,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和人文网必须深度融合,前三者是经济基础,人文网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必须与上层建筑结合。同时,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价值流也需要协同整合。
“通过融合共享,我们能极大地提高能源和资产的利用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陈院士描绘了清晰的演进路径: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交通,再到智能城市,最终迈向智能社会。其核心在于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再转化为智能,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升华。
“六个眼睛”看未来
在演讲结尾,陈清泉院士以充满哲理的“六个眼睛(SixEyes)”与在场行业同仁共勉,这六个视角分别对应着六个以“I”开头的英文单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闭环:
·眼睛看前方(Inspiration激情):具备前瞻性思维。
·眼睛看后方(Imagination想象力):吸取历史教训。
·眼睛看头顶(Innovation创新):拥有整体思想。
·眼睛看脚下(Integration集成):确保方案能够落地。
·眼睛看西方(Implementation实现):关注欧美动态。
·眼睛看东方(Investment投资):洞察日韩趋势。
陈清泉院士最后强调,中国已引领全球电动汽车革命,但要在全球市场树立更深远的影响力,必须持续强化创新生态,坚定不移地推动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的协同发展。这场革命不仅为中国人造福,更要为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