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财报里的红色警报频频拉响,从国内品牌到国际巨头,无一不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艰难挣扎。
广汽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3691%,亏损43.12亿元;安凯客车在营收增长44%的情况下依然亏损865万元;中集车辆、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老牌车企利润降幅均达两位数。
这股寒潮并非中国独有。 跨国车企同样陷入困境,大众集团上半年营业利润暴跌33%,梅赛德斯-奔驰净利润骤降55.8%,日产、Stellantis等国际巨头更是出现实质性亏损。
美国关税政策成为跨国车企最大的“利润杀手”,仅大众集团一家就因关税损失13亿欧元。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席卷全球汽车市场的“内卷式”竞争。
2025年对汽车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 已公布三季报的8家A股汽车上市公司中,6家业绩暴雷,其中4家直接陷入亏损。
广汽集团的业绩下滑尤为触目惊心。 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下降10%至662.72亿元,利润降幅高达3691%,净亏损43.12亿元。 分析显示,广汽本田、埃安等主力品牌销量均大幅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整车销量下降11%。
北汽蓝谷在营收增长56%的情况下,依然亏损34.26亿元。 众泰汽车营收仅4.19亿元,亏损2.23亿元,其产销几乎停滞,2024年生产量为0,2025年上半年仅靠库存车完成14台出口。
安凯客车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典型价格战特征。
尽管营收增长44%至24.46亿元,公司反而亏损865万元。
行业竞争加剧下,新能源客车市场价格战导致毛利率下滑,同时研发与运营成本高企,最终拖累利润。
江铃汽车、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虽然维持盈利,但利润降幅分别达到35%、16%和14%,反映出整个行业面临的盈利压力。
国际汽车巨头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同样惨不忍睹。 大众集团营收同比微降0.3%,但营业利润暴跌33%至67亿欧元。 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8%,宝马集团净利润也下跌了29%。
美国关税政策成为跨国车企最大的“利润杀手”。 自2025年4月美国政府将汽车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至25%以来,高额关税给跨国车企带来沉重负担。 大众集团上半年因关税损失13亿欧元,奥迪也因此损失超6亿欧元。
宝马集团首席财务官默特尔指出,关税影响在第二季度最为显著。
宝马曾预警,新征收的贸易关税可能会使今年收益减少约10亿欧元。
美系车企也未能独善其身。 通用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1%至46.8亿美元,福特汽车第二季度净亏损3600万美元,关税给其带来8亿美元负面影响。
Stellantis集团上半年净亏损高达22.56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净利润56.47亿元。 日产汽车在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后,今年第二季度再次出现净亏损1158亿日元。
“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行为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必须加以整治。
价格战已经严重侵蚀了汽车产业的利润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4%。 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继续下滑至3.9%,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发出警示:“价格战透支企业利润,更透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 ”他犀利质问:“什么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保证质量? 绝对不可能! ”
在恶性竞争环境下,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创新被迫放缓。 一位汽车内饰供应商透露:“行业疯狂‘内卷’,汽车厂商要求上游供应商一并降本,有的供应商不得不减配,虽然短时间看不出质量问题,但长期来看零件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降低了。
”
中升控股2024年销量增加4.58万辆,营收却锐减111.66亿元,暴露出“增量不增利”的行业困境。
经销商百强集团中虽有78%盈利,但亏损比例仍达12%,关店数量超过500家。
面对持续不断的价格战,消费者的回应难称热情。 不少消费者因持续不断上演的“价格战”产生观望心态。
“最近咨询宝马3系330Li M运动曜夜版,销售给的报价是28万元(含利息),我有点儿心动。
要知道我朋友2022年入手的同款车型41万元(含利息)。
不过考虑到6月年中,车企还会有促销动作,现在有点儿纠结要不要等等看。 ”一位购车者表示。
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67%的消费者认为“一口价”减少了比价焦虑,购车决策周期平均缩短40%。 但“一口价”政策实质是车企对渠道控制权的重构。
更混乱的是“0公里二手车”乱象:约三四千家渠道将新车伪装成二手车销售,通过虚假交易粉饰销量数据。 消费者购买此类车辆后,不仅面临资产缩价风险,售后保障更可能化为泡影。
消费者还面临产品质量潜在风险。 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杨继刚分析:“长期来看,‘价格战’加速市场‘出清’,但不可忽视的是,行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车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为了生存,很多车企会减少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层面的投入,陷入恶性循环。
”
面对行业困境,车企开始采取自救措施。 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四家主机厂罕见地同步发声,宣布将供应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 随后,比亚迪、奇瑞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也相继官宣,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在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长安汽车坚决反对无道德底线、无法律底线的恶性竞争。 ”他坦言,当前的激烈竞争让长安汽车以及其经销商、供应商链条上的100多万职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认为,行业“内卷式”的竞争对供应链、零部件质量和安全标准都有不利影响。 “‘内卷式’竞争还影响产业链的协同,削弱产业韧性和内生动力,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已出手干预。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紧急倡议,强调车企应依法合规经营,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和虚假宣传。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也发声,指出价格战已对经销商经营造成严重冲击,呼吁全行业抵制“内卷式”竞争。
一向利润丰厚的豪华品牌同样未能幸免。 奔驰、宝马、奥迪(BBA)三大德国豪华车品牌2025年上半年遭遇利润集体大幅下滑。
奔驰净利润跌幅达55.8%,直接“腰斩”;奥迪净利润同比下滑37.5%;宝马净利润同比下滑29%。 对比三个品牌过去多年的财报表现,今年上半年堪称交出了“最惨”财报。
BBA在中国这一最大单一市场的销量下跌,是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
奔驰集团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107.63万辆,同比下滑8%,中国市场下滑幅度最大,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滑14%。
奥迪上半年交付新车78.35万辆,同比下滑5.9%,中国市场销量28.76万辆,同比下滑10.2%。 宝马上半年全球销量超120万辆,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中国市场销量31.8万辆,同比下滑15.5%,降幅为全球各市场最大。
在电动化方面,BBA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 奔驰上半年纯电动车销量8.73万辆,同比下滑14%;奥迪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纯电车型销量7897辆,同比下滑23.5%;宝马的电动车表现相对较好,但在中国市场目前也缺乏能与新势力抗衡的产品。
为应对挑战,BBA正在加速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 宝马中国分别宣布与华为终端以及中国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达成合作协议,相关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将搭载在本土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上。
奥迪也宣布和华为展开合作,2025年一汽奥迪计划推出五款全新车型,并且全部搭载奥迪与华为携手联合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在巨大的盈利压力之下,以BBA为代表的豪华汽车品牌在电动化上变得更加务实。 奔驰已调整了电动化策略,将“力争2030年全面纯电动化”的目标暂缓。
奥迪集团CEO高德诺则表示,不再设定明确的停售燃油车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