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在缺乏任何商业争议、未经历任何法律裁决、也未遭遇任何安全事故的背景下,果断罢免了由中资企业掌管下的安世半导体管理层,撤换了首席执行官,并对董事会进行了重组。随后,政府更是宣布将“永久接管”该公司的运营。这并非简单的并购失利,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强夺。
我国企业以25亿欧元的价格购得的合法财产,竟在所谓的“国家安全”借口下,遭到整个国家的强行接管。这场由政府一手主导的企业“政变”在短短72小时内便告完成,甚至未曾进行任何正式的听证程序。
紧接着,我国迅速采取行动。一份出口管制文件迅速出台,目标直指汽车芯片领域。而安世公司恰恰是德国汽车工业中最为关键的供应商之一。
宝马、大众、奔驰等品牌一夜之间遭遇芯片库存告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停产危机”这一词汇。数日之后,德国媒体纷纷报道,大众公司内部已组建应急小组,积极在中国寻觅替代供应商以缓解燃眉之急。
随着安世事件的初步升温,冯德莱恩在欧盟秋季峰会期间推出了她的“绿色工业复兴蓝图”。该计划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40年减排90%,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然而,当这些宏伟的愿景逐步落实时,焦点却转向了中国。她强调,欧洲绝不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绿色能源产业理应成为欧洲人的骄傲。
她并未直言其具体策略,然而荷兰的举措已足以昭然若揭。自接管安世以来,欧洲意图借助“安全”与“环保”两大关键词,对全球产业规范进行重新塑造。
冯德莱恩的考量相对简明。美国已悄然退出舞台,特朗普上台后,径直否决了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大幅削减了绿能补贴。随着美国的缺席,欧洲意图担纲主角。然而,问题在于,欧洲既不具备中国的制造实力,也不拥有美国的资源丰沛。因此,她只能借助政策施压,依靠规则封锁来寻求立足之地。
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中国反制的速度和力度超出了她的预期。不仅安世集团受到管控,中国商务部也迅速对其他欧洲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进行了合规审查,审查范围涵盖新能源、电池以及电动汽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欧洲企业这才意识到,它们对中国的依赖并非仅仅是一条供应链,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
冯德莱恩将其称之为“去风险化”。然而,真正的风险在于,她试图在缺乏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挑战一个完整的产业强国。
她呼吁在电池技术、风能利用、储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达成“战略自主”,然而,欧洲本土在这些领域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技术相对滞后,成本高昂,项目进展亦步亦趋。她试图借助政治手段来弥补产业基础的不足。
这并非首度发生。自2022年起,欧盟便已对来自中国的电池产品实施反倾销关税,其后果如何?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销量骤降,连特斯拉也无奈降价。此次情况如出一辙:一边对中企施压,一边宣扬绿色变革,另一边却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产业链。
当前,即便是盟友也未能给予支持。美国不仅没有站在同一立场,反而在其能源部长于10月初公开发表言论,指出欧盟的新环保规定可能损害美国LNG的出口盈利。卡塔尔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欧洲在口头上强调环保,却在实际行动中大量购入美、卡两国的天然气。若连天然气这一基础能源都无法实现绿色化,那么又如何实现绿色能源的目标呢?
自从安世集团被接管,荷兰本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他们纷纷对政府的行为提出质疑,指责其“损害了市场信心”。部分议员更是直言,此举乃是对“我国投资环境”的严重打击。然而,冯德莱恩对此不以为意,她深知必须以“强硬”的姿态巩固欧盟内部的团结,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国内支持率持续走低的当下。
中国方面的回应毫不留情。在与欧盟官员的通话中,王文涛明确指出,希望欧洲方面停止采取“歧视性措施”。这已不仅仅是一场产业争端,更是一场制度层面的对抗。欧洲自诩为规则的捍卫者,然而如今却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运作。这一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昔日殖民时期的“经济治外法权”。
冯德莱恩强调,绿色变革对欧洲而言是一大机遇。然而,把握这一机遇的起点,却意味着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她试图通过削弱中国产业链,为国内产业争取发展空间。然而,此举的代价是招致中国的反击以及欧洲企业的运营中断。她所押注的是产业的未来,却付出了眼前现实的代价。
从光伏产业到电动汽车,从芯片制造到储能技术,欧洲在努力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征程中,却逐渐加深了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冯德莱恩所追求的是一套独立于中国的绿色产业链,然而,现实却是,欧洲在绿电站光伏板、多数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以及大部分稀土加工环节,仍对中国有着极大的依赖。
安世事件的后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冯德莱恩已明确表态,将对中国的电池和电动车行业启动反补贴调查。关键问题不在于她将调查哪一方,而在于她将寻求何种替代方案。目前,欧洲连基础生产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她呼吁欧洲企业将制造业“回归本土”,但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一重任呢?
何处实施?费用由谁负担?这并非政策所能单方面决定。
热点观察家
若美国选择退出绿色能源赛道是一种战略考量,那么欧洲当前的动向则更似一场战略迷失。它既渴望充当道德的先锋,又企图成为产业的翘楚,然而在现实面前,这两者难以兼顾。
冯德莱恩所追求的是一个绿色、自主、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的欧洲。这一愿景在纸面上看似美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直面供应链、成本、技术以及市场等最实际的问题。
中国对此类争议持谨慎态度。我国采取的策略明确:以实际行动发声,以产业对抗回应。若你接管我国企业,我国将使你的产业链受损。若你质疑我国的补贴政策,我国将让你感受没有中国电池的电动车市场会是何种状况。这并非恐吓,而是基于逻辑的回应。
冯德莱恩宣称:“欧洲的机遇已然降临。”然而,她未曾透露的是,这一机遇的代价究竟几何,亦未阐明欧洲将为此机遇付出何种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