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特斯拉三季度交付数据出炉,以49.71 万辆的全球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就在9月份,上海超级工厂贡献9万辆,这一数据看似延续着新能源巨头的强势。
但比亚迪官方产销快报的发布,直接为这场“中美新能源对决”画上句号。
特斯拉的“冲量焦虑”
特斯拉的三季度成绩单,藏着难以掩盖的增长隐忧,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其49.7万辆交付量虽同比增长7.4%,但增长动力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短期刺激。
8月推出的六座版Model YL车型,直接拉动9月批发量飙升至5.99万辆,助推特斯拉中国9月销量回升至9.08万辆。
可即便如此,特斯拉中国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仍同比微降2.1%,核心市场增长乏力的问题并未解决。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冲量”伴随盈利承压,尽管官方未披露完整财务数据,但行业分析师测算显示,为拉动销量,Model 3入门版价格较年初下调12%,叠加供应链成本上涨,其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这与比亚迪“量利齐稳”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比亚迪的“稳增长”
比亚迪的优势不仅在“量”,更在“质”,其Q3纯电销量582522辆,同比增长18.6%,且凭借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单车利润率稳定在15%左右。
将时间线拉长至前三季度,差距更触目惊心,比亚迪新能源总销量突破326万辆,其中纯电车型160.6万台。
而特斯拉前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仅121.8万辆,落后近40万辆,这个差距已超过特斯拉单季度总交付量。
销量差距的背后,是技术话语权的彻底易主,比亚迪早已跳出“价格战”,转而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差距的本质:产业链掌控力的“代际差”
这场中美对决的结果,早在双方战略布局中注定,特斯拉的困境,源于“单打独斗”的供应链模式。
电池依赖宁德时代、松下,芯片受制于台积电,而比亚迪的底气则来自“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从青海锂矿开采,到刀片电池生产,再到芯片自研,比亚迪实现90%以上零部件自产,这种模式不仅能将成本控制到极致,更能快速响应市场。
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自有锂矿储备可对冲成本,当用户需求变化时,研发团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车型配置调整。
比亚迪用连续四个季度的稳定表现,宣告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规则改写”,这不是偶然的销量胜利,而是中国车企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的必然结果。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传统外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普遍难题,过度依赖原有优势,缺乏全产业链掌控力。
而比亚迪的崛起,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新范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链整合为支撑,以本地化运营为抓手,最终实现“从产品到标准”的跨越。
你认为比亚迪的领先优势能持续多久?特斯拉还有机会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