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福耀玻璃一纸公告炸了资本市场。
79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正式辞任董事长,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曹晖手里。
这家市值超1700亿的全球汽车玻璃巨头,就这么平稳完成了权力交接。
在当下这个节点,这样的平稳太难得,同一时间,娃哈哈那边宗馥莉辞职的消息刚过,杉杉股份又陷入控制权风波。
三家知名企业密集出现传承相关动态,直接把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交替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本来想觉得传承就是子承父业,简单交接就行,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福耀的十年棋局:传承不是“突击考试”
曹德旺的退隐,绝对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2011年,这场传承大戏就已经埋下伏笔。
十多年的时间里,福耀没搞过“空降式接班”,曹晖是实打实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
海外市场开拓、核心业务管理,能历练的岗位他几乎都待过,这种培养方式才靠谱。
家族企业想把基业传下去,接班人光有“家族身份”可不够,得有真本事扛事儿。
福耀没把传承押在某个人身上,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家族成员协同的机制早就搭好了,公司治理结构也不断完善,就算核心人物变动,企业运营也不会掉链子。
企业文化的传承更让人佩服,曹德旺一直强调的“务实、守信、创新”,还有“企业公民”的责任意识,没有因为权力交接而断层。
福耀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把制度、能力和精神内核一起传了下去。
这大概就是它能平稳过渡的核心原因,可同样是家族企业,有些同行的传承之路就没这么顺畅了。
娃哈哈的传承震荡,宗馥莉辞职背后,其实是家族决策和企业发展需求没对上。
没有系统的传承规划,等问题暴露出来再补救,往往已经晚了。
传承之痛:那些栽在“交接”上的企业
杉杉股份的情况更棘手,创始人离世后,股权争夺、管理层内耗全来了。
好好一家企业,因为传承失序,战略执行被打乱,市值也跟着起起落落。
搞不清这些企业为啥不在创始人还能主导的时候,提前做好规划。
其实这不是个例,中国很多家族企业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接班人能力不匹配、股权结构说不清楚、没建立完善的制度、企业文化断了层,这几个问题几乎成了传承路上的“绊脚石”。
家族企业的传承,最忌讳的就是“临时抱佛脚”。
如此多的反面案例,反而更凸显福耀的价值。
现在中国有300万家家族企业正在经历代际交替,这些企业在经济中占的分量可不小,关系到大量就业和产业链稳定。
它们的传承质量,不光是企业自己的事,还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福耀的实践给出了一套可参考的方法论,长期主义的规划、“授能+问责”的培养模式、超越个人的制度构建,这三点缺一不可。
家族企业想跨过传承这道坎,就得平衡好“家族情怀”和“企业理性”,不能光靠血缘纽带,得靠制度和能力说话。
传承的本质,从来不是把财富和权力从父辈手里接过来那么简单。
它是要把企业的核心能力、制度体系和精神内核,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并且能让这些东西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挥作用。
曹德旺的辞任,更像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中国民营经济正在从“创业时代”慢慢走向“守成时代”。
民营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些能顺利传承下去的企业,才能持续提供就业、推动创新。
当更多家族企业能领悟“传富更传责,掌权需授能”的道理,从“财富传代”升级到“基业传世”,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才能更有底气。
福耀的案例告诉我们,家族企业的传承没有捷径,唯有提前布局、搭建制度、培养能力、传承文化,才能平稳跨过代际交替这道关。
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必修课,更是关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