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重卡补能企业走向欧美,是产业逻辑与市场机遇的自然选择。欧美购买力与市场环境为规模化商业模式提供空间,但同时意味着更严格的标准、复杂的监管与政治不确定性。电动卡车观察认为,想要真正落地并长期经营,既要把“合规”当作通行证,也要把“能力”当作护城河。
把欧标当作产品设计的第一课,先合格再谈扩张
欧洲法规与标准对全球有强大外溢力,欧盟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AFIR 等新规推动公共与商用充电网络走向互联互通与智能化,Plug&Charge(即插即充)、计费与数据交换将成为投标门槛。将产品从一开始就对齐 IEC/ISO 与欧盟要求,能把合规成本前置,避免事后返工与市场阻滞。否则,即便价格再低,也难拿到项目。
不要把商业模式绑死在补贴上,政策波动要有“备用方案”
美国的联邦资金与税收激励曾大幅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但政策随政府更迭会出现调整或重构。企业应假设补贴会收紧或时断时续,优先打造不依赖补贴的付费与服务模型,比如与车队签长期运维合约、提供一体化能量管理,或与港区、物流园等私有需求方达成“保底收入”安排,从而把政策风险转为合同保障。
秉持对外开放互联、对内保护核心技术的差异化策略
互联互通是进入市场的门票,OCPP(开放充电点协议)、OCPI(开放充电点接口协议)、ISO 15118 (车网通信接口标准)等协议应当支持,以便与本地生态、漫游平台对接,但互联并不意味着放弃核心竞争力。电动卡车观察推荐将补能系统做成“开放接口 + 闭源内核”,即通信与计费层遵循标准,能量管理、电池管理BMS 策略、快速换电的机械设计与算法等作为受保护的模块,通过软硬件混合加密、模块化授权与专利布局保护关键资产。这样既能赢得市场,又能守住利润空间。
质量和服务比价格更能绑定客户——别被无序内卷掏空利润
电动重卡补能是重资产、长运维的生意。靠低价抢市场,最后损害的是可用率和品牌信誉。优先投放示范工程、把首批项目做成“口碑工程”,承诺明确的可用率、快速响应的本地运维团队与透明的结算体系。通过高质量服务把车队客户、园区客户绑住,形成长约与稳定现金流,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出海路径。
供应链合规与多元化:把“芯”和“件”当作战略要地
充换电设备高度依赖电力电子与半导体。安世半导体(Nexperia)等供应商在汽车级器件上占据重要地位,与这类合规厂商建立长期合作,有助于零部件认证与批量供货。但要注意国际贸易与审查的不确定性,近期围绕安世的跨国监管与出口管制事件提醒企业必须为关键器件做好多源化、替代方案与本地备库,否则很容易被上游波动牵着走。把供应链风险写进合同,建立二三级备选供应商与本地化库存,是出海必备的防护手段。
此外,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不能后置。充电网络承载定位、支付等敏感信息,欧盟的 GDPR 与 NIS2、工业级的 IEC/ISA 62443 等对数据保护与网络韧性提出明确要求。把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和渗透测试纳入产品生命周期,不仅是合规需要,更是商业信誉的保证。客户与政府都会为安全买单。
结语
出海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一场合规、工程化与长期服务的比拼。把欧标理解为进入门槛,把政策波动视为经营变量,把供应链当作战略要地,把互联开放与核心保护做到并重。针对电动重卡补能企业出海欧美,电动卡车观察建议在目标国选定 1—2 个示范客户,如大型物流车队、港口或城市配送中心,以示范项目作为进入口,通过本地化合资或合作解决本地资质、运维与合规问题。产品层面同时支持 OCPP 与 ISO 15118;供应链层面完成关键件的三源化与本地安全库存;商务层面签订带保底的长期服务合同。示范成功,再以“口碑+数据”驱动扩张,而不是靠低价拿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