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结构性变革。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突破50%里程碑。汽车后市场也随之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和增长周期。传统的“扳手+机油”的维修模式正在被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重新定义。这不仅仅改变了服务内容和技术要求,也更催生了万亿级别的新市场机会。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售后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36亿元,并以45.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到2029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
作者|杨明久
图片|网 络
当前我们通过观察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动态,不难看出在新能源革命和数字化浪潮双重驱动下的发展趋势。从三电系统维保到电池回收利用、从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到全球化服务网络布局,这些新增长领域正共同重塑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未来格局。
一、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新增长域
1、“三电”系统维保是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核心引擎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检测、维修和保养服务已成为汽车后市场最直接的增长域。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庞大的保有量为售后服务带来了广阔市场空间。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构成了车辆的核心技术组件,其维修保养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设备,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专业检测设备需求激增。中国汽研在2025上海车展展出的第一便携式动力电池充电检测设备,可通过充电过程的评估,电池容量衰减,直接服务于4S店和二手车商。这类设备解决了新能源车电池健康度评估的痛点,为持续的维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随着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理想i8的5c超倍率快充等高压平台技术的普及,维修人员需要具备高压电操作资质,传统燃油车技师的技能转型迫在眉睫。数据显示,持有低压电工证的维修技师在市场上极为抢手。途虎养车平台目前拥有低压电工证的技师已超千人。接受新能源培训的技师超过4000人。
在新能源车售后服务中,三电系统相关服务价值占比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相关保养。中信证券数据显示,智能诊断电池,健康管理等数字化服务正以35%的速度增长。
2、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构建出循环经济新赛道
随着首批新能源车进入电池退役期,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汽车后市场中的一个新型增长点。预计到2029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昂贵的组件之一,其回收和再利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格林美、天奇股份等企业通过“电池银行”模式探索循环经济,这种模式通过电池租赁服务降低购车成本。同时,确保电池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专业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宁德时代与车企合作建立的电池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通过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管理,为电池健康状态进行评估,通过残值评估和梯次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宁德时代推出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成为行业标准。统一的评估标准是电池梯次利用的基础,对于保证二手电池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
3、新能源基础服务设施建立给汽车后带来的需求
随着高压快充和换电模式的普及,充换电网络的运营与维护成为了汽车后市场的新型服务类别。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兆瓦超充桩,意味着充电桩运维技术人员的需求将进一步专业化。截止2025年特来电APP已经覆盖北京2.1万根,如此庞大的充电网络,需要专业的运营服务支持。
兆瓦级充电超充技术对运维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网络安全等多专业知识,这类专业人才正成为后市场的紧缺资源。换电模式作为充电的重要补充,其换电站设备的机械部件、定位系统,电池插接件等都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催生了专门的换电站运维服务市场。集成光伏、储能、充电和电池检测功能的综合能源站成为新趋势,这类站点需要复合型技术人员,能够同时管理多种能源设备。
二、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驱动的服务升级带来的机遇
1、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将前置主动服务模式
预测性维护代表着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利用车辆运行数据对潜在故障进行预期预警,将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服务。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车辆软件代码量突破两亿行,车载传感器超过30个。会产生海量的可分析动态数据,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了基础。
华为HiCar、宝马鸿蒙座舱等智能系统的普及,使得软件升级成为常规服务。车企可通过远程诊断提前发现隐患。例如通过分析激光雷达的校准数据预测故障,并推行维修建议。这种模式将改变传统授权维修企业的“故障后维修”的被动状态。使OTA升级与远程服务常态化。
智能座舱收集的车主行为数据可用预测保养周期,推荐个性化服务。系统可根据驾驶习惯评估刹车片磨损速度,主动提醒更换。后市场企业需要构建数据中台与车企、保险公司实现信息互通,从而实现精准的服务推荐。广汽推出的自驾险尝试覆盖L3级自动驾驶责任风险,未来保险条款可能直接关联车辆健康数据。例如对定期完成电池检测的车主提供保费优惠,这种模式将促进车主参与预测性维护计划。
2、AI诊断与智能维修工具提升维修效率与精准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维修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依赖技师经验的维修模式,使诊断过程更加标准化和精准化。智能汽车的优迅速发展推动了智能诊断工具的普及,这些工具通过AI算法分析车辆数据,快速定位故障点,降低对计时人工经验的依赖。
中国汽研在2025上海车展推出的“车辆异响源识别检验设备”,通过传感器快速定位底盘异响,解决了传统依赖技师经验的痛点。类似工具的应用正推动维修流程的标准化,同时要求即时掌握数据分析能力。
AR远程指导技术能够让资深专家远程协助解决难题。这在处理新型故障或海外技术服务场景中尤为重要。郑州新嘉盛等企业正探索通过AR远程指导海外技师处理复杂故障,有效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已在维修领域进入实用阶段。在早些时候的。AMR中国国际汽保汽配展上机器臂自动喷漆、智能换油设备等已进入了实用阶段。天赤智能的自动换油设备甚至支持停产车型的数据查询,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
3、被数字化优化的供应链在不断地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汽车后市场的供应链数字化,通过B2B平台、AI和区块链等技术优化库存管理。提升配件流转效率是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
距益模《汽车零部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案例,舜宇精工,通过引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整体生产效率提升20%。
舜宇精工通过数字化库存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库存动态,实现库存降低20%。减少资金占用这种库存管理方式,对于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呆滞库存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高发通过数字化排程工具将计划制定效率提升30%。传统模式下需要三天完成的生产计划,现可在两天内落地,大幅降低了订单延误风险。AI算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配件需求,实现精准补货。
配件溯源与防伪,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中天互联推出的汽车维修配件溯源系统,实现汽车维修配件流通全链路可追溯,这种溯源体系有效解决了后市场长期存在的假货问题,增强了消费者信任。
三、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布局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1、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
汽车后市场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科技企业与传统供应商的竞合成为显著特征,华为、大疆等科技巨头通过技术创新切入后市场。例如,大疆车载展示的激光雷达集成方案,可直接赋能改装市场。这种跨界融合为后市场带来的新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路径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迭代。
传统零部件企业(如博世、大陆)则加速向软件服务商转型,推出智能诊断工具包。这些企业利用其在传统零部件里用的专业知识,结合新型软件能力,为后市场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与汽车后市场结合日益紧密。平安产险开发的UBI车险,通过驾驶行为为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定价,蔚来的“电池租用服务”(Baas)将购车成本转化为持续服务收入。这种跨界融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
随着“车路云一体化”的试点推进,全国20个城市(联合体)开展相关试点,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数据节点,这种转变需要汽车后市场企业。参与。城市数据生态的共建,开拓新的服务场景。
2、跨境服务与全球化布局。
中国汽车出口激增带动了海外后市场布局,跨境服务正成为汽车后市场企业的重要增长方向。然而,维修配件供应滞后、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突出,这些挑战也为有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
国内企业通过布局海外仓和本地化服务网络。解决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滞后问题。海南省政府正以“建设全球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件展贸与交易基地”为抓手,加强与电商平台公司合作,共建供应链跨境交易平台。
通过AR远程指导等方式,支持海外服务网点的技术能力建设。国内成熟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和标准向海外输出,天猫养车发布新五年计划,聚焦全球化核心抓手,依托国内成熟的门店模型与共赢优势,携手海外平台共建跨境服务体系。
3、独立售后市场崛起与连锁化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化,独立售后市场增长潜力凸显。连锁化经营正成为后市场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截止2024年,天猫养车已完成2500+门店与150+天猫养车贴膜轻改中心的网络布局。连锁化经营,通过标准化服务,集中采购和品牌效应,提高了门店的运营效率和运营能力。
途虎养车通过“途虎八步”标准流程和统一后台系统。实现全国工厂店“千店一面”。2025年上半年,用户服务满意度超95%。标准化是连锁化基础,保证了服务质量稳定性。
天猫养车的智能智慧系统2.0正式上线形成。多端协同的智能养车服务(10万+维修门店、200万+技师、1000+品牌方及3000+经销商)。这类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优化门店的运营流程,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高扩张的可行性。
连锁经营通过集中采购和分布式仓储,实现了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和区域覆盖,天猫养车通过构筑优选产品矩阵,实现供应链体系升级。途虎养车第二季度启用行业首个自动化仓--广州自动化标杆仓,实现人工成本降低60%。效率达传统仓储的2.5倍。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
1、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汽车后市场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从业者积极的应对。
一是人才短缺,教育部等三部门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达82.4万人。而全国获证维修技师不足10万人,传统机修师傅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高压电控、软件诊断等新技术要求,而培养复合型技师需要时间和系统化培训。
二是标准化缺失,配件流通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制约用户体验。数据显示70%的改装企业应在灰色地带运营。二手车交易因车况不透明导致跨区域流通受阻。标准化缺失导致市场效率低下,消费者信任难以建立。
三是数据孤岛,各平台维修记录不互通制约了数据价值的发挥,车机数据分散在车企、保险公司、维修企业级车主等不同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完整的车辆生命周期数据,限制了预测性维护等数据驱动服务的发展。
四是区域发展失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企业,而中西部地区服务网点覆盖率不足30%。这种区域失衡限制了市场的均衡发展,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2、应对的策略
面对上述挑战,行业参与者需要协同努力,多管齐下的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比亚迪与职业院校共建双元制培训基地,阜阳技师学院与宁德时代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模拟真实工单拆解动力电池等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技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实践和能力。宁德时代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途虎养车的“保养八步法”已成为行业标杆,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配件质量标准,特别是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的维修标准,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是建设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市级甚至全国性的汽车服务数据中台。在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车机数据的有条件共享,为精准服务和创新商业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还有优化布局,加强区域协同。例如建立全国统一的配件流通物流网络,推动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的下沉。安徽、山东等地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如中国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和培养本土企业正在缩小区域差距。
3、未来趋势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国汽车后市场未来将呈现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第一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深度融合。AI技术将在后市场应用更加广泛。天猫养车计划追加十个亿+,打造AI生态体系,涵盖AI全域营销、AI车管家、AI教练以及AI门店SA。BEV+Transformer算法架构引领自动驾驶进入端到端大模型时代。这些技术也将影响后市场的服务模式。
第二服务将生态化发展,企业将跳出以修为主的框架,探索生态化服务。蔚来通过BaaS模式锁定用户长期价值。平安产险通过风险减量管理,降低赔付成本。特锐德聚焦“五张充电网建设”实现场景化服务覆盖。这种生态化经营将增强用户粘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市场将形成全球协同共进局面,国内外汽车企业将深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汽车出口的增加,跨境后市场服务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具备全球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汽车后市场追求的目标,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再制造零部件等循环经济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宁德时代与车企合作建立的电池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就代表了这一方向。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总之,真正的红利属于技能深耕,当下又能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在技术变革与市场重构的双重驱动下,那些能够精准捕捉技术脉搏,快速重构服务能力的企业将在中国汽车后市场的万亿赛道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