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最近又纠结了,说德国车日本车都能在中国卖得好,怎么韩国车就不行?
2024年现代起亚全球销量加起来超过800万辆,排到世界前三,但一到中国,全年销量就掉到30万辆出头,市场份额只剩1%左右。
而德系车还能稳在14.9%,日系也占11.2%,连美系都有6.5%。这落差,难怪韩媒心里不平衡。
其实韩系车不是没风光过。早在2002年,现代和起亚就陆续合资进入中国市场,靠设计好看、配置高、价格还实在,迅速站稳脚跟。
2016年到达巅峰,北京现代加东风悦达起亚一年卖了近180万辆车,市场份额接近9%。那个时候,索纳塔、K3都是热门车型,很多人觉得性价比高。
但从2017年开始,韩系车销量就一路下滑,到2024年两家加起来才卖32万辆左右,比八年前跌了八成。
为什么跌这么惨?主要原因就一个,中国本土品牌实在太强了。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企业,以前在燃油车领域默默追赶,现在电动车一波爆发,把韩系车逼到墙角。
以前韩系车靠外观、空间和价格吸引人,现在这些优势国产车全有,而且做得更极致。比如现代伊兰特去年卖了10万辆,而比亚迪秦PLUS一个月就能卖三万多台,价格还更便宜。不光电动,混动技术、智能座舱、车机系统,本土品牌都跑得更快。
德系和日系之所以还能稳住,是因为他们进入早、本土化深,品牌认知强。大众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国产化,丰田本田也早早布局,有涡轮增压、混动技术这些标签撑着,消费者认。
但韩系车在中国一直没建立起清晰的技术形象,虽然海外有高性能N品牌和纯电IONIQ,但在国内宣传弱、认知度低,很多人还觉得它比上不足比下无余。
还有一点很关键,电动转型慢了。2024年中国电动车销量突破900万辆,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品牌把市场节奏带得飞快。
现代起亚的纯电车型其实技术不差,但在中国推得慢、定价高,没形成爆款。比如起亚EV6,月销还不到5000台,而大众ID.系列和丰田bZ4X至少还能靠品牌积累撑住量。
而且韩系车在供应链上也吃亏,很多核心部件还依赖进口,成本下不来。现在国内车市价格战这么激烈,自主品牌动不动官降两三万,韩系车哪怕跟风促销,也卷不过。
在我看来,韩系车的问题不只是产品或者技术,更是策略和响应速度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已经变了,他们要的不是性价比,而是超价值。同样的价格你能不能给更多?本土品牌响应快、迭代猛,而韩系车决策流程长、本地化创新不足,自然跟不上节奏。
短期来看,韩系车想翻盘很难。除非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拿出真正有差异点的产品,同时把定价打得更果断,否则市场份额很难回到过去的高光时刻。说不定,以后现代起亚的中国工厂主要任务变成出口基地,还更现实一些。
所以不是韩国车不好,而是在中国市场,它慢了一拍。这一慢,就被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