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大规模汽车敏捷研发的应用及敏捷变革管理报告
报告共计:37页
软件驱动变革:汽车行业大规模敏捷研发的新图景
当下,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深刻转型,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功能的涌现,让传统研发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度与迭代速度的双重挑战。大规模敏捷研发作为解决方案,正逐步成为车企突破瓶颈、实现高效创新的核心路径,大众、爱立信等企业的实践已展现出其落地价值。
汽车研发遇挑战:软件驱动下的架构与复杂度难题
随着汽车向“智能移动终端”演进,研发领域的挑战集中在三个维度。其一,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持续升级,从传统分布式ECU(电子控制单元)架构,逐步走向域控制器架构,最终迈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未来形态。以大众汽车联合小鹏、CARIAD中国开发的CEA中国电子架构为例,其目标是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车辆内控制器数量减少30%,同时实现自动驾驶等先进功能的快速集成,该架构将于2026年应用于大众本土生产的电动车,2027年延伸至燃油车。
其二,软件体量与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如今的汽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集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依赖海量代码支撑,且需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ISO/SAE 21434网络安全等严苛标准,传统“瀑布式”研发难以应对频繁的需求变更与快速验证需求。
其三,平台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难题。车企需基于统一平台(如大众的MEB电动平台、SSP可扩展系统平台)支撑多车型研发,同时满足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配置需求,这要求研发体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复用能力,而传统模块化设计已无法完全适配。
大规模敏捷研发落地:从案例到实战方法
大规模敏捷研发并非简单将软件行业的敏捷方法照搬,而是结合汽车研发“软硬件协同、长周期、高安全”特性的定制化实践,其核心逻辑可从案例与方法两方面拆解。
从行业案例看,爱立信的AXE 10电信交换系统堪称软件重用与敏捷演进的经典。早在1967年,爱立信为满足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差异化需求,便确立了“支持规模复用与演进”的研发战略,通过面向对象(OO)技术构建系统,使其能适配数千个独立运营站点的需求。这30年的实践证明,清晰的架构设计、标准化接口与组织协同,是大规模复杂产品敏捷迭代的基础——这一经验也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借鉴:汽车研发需先确立可复用的架构底座,再通过增量迭代实现功能扩展。
在具体方法上,车企主要从四个方向推进。一是“增量迭代+左移验证”的研发模式,打破传统“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的线性流程,将测试环节“左移”至研发早期。以大众整车PEP流程(产品诞生流程)为例,其将项目分为项目启动、定义、确认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嵌入敏捷迭代,通过台架测试、模拟器验证、样车实测等方式,提前暴露问题,避免后期返工。同时,借助OTA(远程在线更新)技术,车辆交付后仍能持续迭代功能,实现“交付即开始”的研发闭环。
二是“接口解耦”支撑软硬件并行开发。汽车研发的核心痛点之一是软硬件依赖度高,某一环节延迟会导致整体停滞。敏捷架构通过明确定义各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系统)的接口协议,将接口作为“开发合同”,允许硬件团队与软件团队并行工作——硬件团队按接口标准推进设计与测试,软件团队基于接口模拟环境开发功能,待实体硬件就绪后快速联调,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三是“持续交付流水线”加速价值交付。车企搭建覆盖“需求-开发-测试-部署”全流程的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代码自动编译、测试自动执行、制品自动归档。例如,通过PolySpace、Coverity等工具进行代码静态分析,借助HIL(硬件在环)、SIL(软件在环)测试台实现自动化验证,甚至利用数字孪生(如ALICE系统)模拟车辆运行场景,让研发团队每天都能获取可验证的成果,而非等待数月后的“大交付”。
四是“规模化框架”适配多团队协同。针对数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车企多采用SAFe(规模化敏捷框架)等体系,通过“解决方案火车”“敏捷发布火车”等组织形式,将不同部门(如OEM、Tier 1供应商、软件团队)的力量整合,围绕共同的PI(项目增量)目标规划工作,确保各团队步调一致,同时保留小团队的敏捷灵活性。
敏捷变革管理:以人为本的持续转型
大规模敏捷研发的落地,不仅是方法的升级,更是组织与文化的深层变革。若仅关注流程优化而忽视人的适应与组织的调整,敏捷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
变革的核心逻辑是“以人为本+过程协同”。在“人”的层面,车企需打破传统部门壁垒,组建跨职能的产品团队——团队中不仅有研发人员,还包含市场、测试、采购等角色,确保需求从源头到落地的信息无损耗。同时,通过“变革倍增器网络”培养内部敏捷教练,这些教练来自业务一线,能更精准地解决团队在敏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非依赖外部顾问的“一刀切”方案。
在“过程”层面,变革强调“透明化与迭代式推进”。例如,通过LACE(精益敏捷卓越中心)统筹变革节奏,不追求一次性全面铺开,而是选择试点项目(如某款新车型的智能座舱研发)先跑通流程,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此外,定期的PI规划会、迭代回顾会让所有员工清晰了解变革目标与进展,减少抵触情绪——毕竟,敏捷要求员工从“按指令执行”转向“主动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转变需要时间与正向反馈。
同时,组织架构也需同步调整。传统“职能型”架构(如单独的硬件部、软件部、测试部)难以支撑快速协同,车企需转向“价值流型”架构,围绕具体产品或功能(如自动驾驶系统、动力电控系统)组建团队,让决策权下沉至一线,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
结语:敏捷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当“软件吃掉世界”的浪潮席卷汽车行业,“造车需要软件思维”已不再是口号。从大众的CEA架构到爱立信的AXE系统实践,不难发现:大规模敏捷研发的本质,是让汽车研发体系具备“快速响应变化、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它既能应对软件复杂度的挑战,也能平衡平台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更能让车企在智能汽车赛道上保持竞争力。
对于行业而言,敏捷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未来,随着云原生、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敏捷研发的深度融合,汽车研发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虚拟仿真与真实测试联动、全球团队协同开发”的新形态,而那些率先完成敏捷转型的车企,无疑将抢占下一轮行业变革的先机。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汽车大规模敏捷研发核心实践要点清单,方便你快速查阅关键方法与案例?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7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