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乘联分会发布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市场的零售渗透率已达57.8%。2025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至9月累计零售886.6万辆,增长24.4%。的数据看似高歌猛进,却暗藏结构性危机。
一方面,头部车企如比亚迪、吉利凭借多价位产品矩阵持续扩大份额;另一方面,二线品牌如广汽埃安、理想销量同比下滑,凸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加剧。
这种表面繁荣下的分化,实则是行业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必然阵痛。当购置税减免政策进入倒计时(2026年起减半征收),依赖补贴生存的企业将面临裸泳风险 。
渗透率超过50%后,市场已从“增量博弈”转向“存量绞杀”。此前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的车企,如今陷入“销量增长但盈利缩水”的陷阱。例如,9月新能源车促销力度维持在10.2%,而传统燃油车促销达23.9%,说明新能源车需以价换量维持增长。这种“规模不经济”现象,折射出行业短期增长与长期盈利能力的深层矛盾。
技术内卷与成本困局
智能化成为车企突围的核心战场,但技术普及正遭遇成本边界约束。2025年1-8月,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新能源车的标配渗透率高增长,主战场从30万元以上车型下探至10万元区间。然而,10万元以下市场受限于成本,高速NOA普及仍举步维艰。
这种“技术高配与价格下探”的冲突,迫使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像蔚来、小鹏一样投入巨资研发VLA(视觉-语言-动作)和WA(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要么如五菱、长安聚焦微型电动车(宏光MINI月销5.17万辆)坚守低线市场。
智能化的“平民化”本质是场资本消耗战。车企需在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间寻找平衡点,例如,小鹏汽车同时推出G6、G7、G9等多款车型,导致资源分散,但销量不理想,难以摊薄研发成本。
反之,特斯拉Model Y单月销量破5万辆,通过规模化降低软硬件边际成本。未来,能否在“技术溢价”与“成本控制”间建立动态平衡,将决定车企生死。
产业链价值重构
行业竞争已从整车制造延伸至全产业链布局。四川宜宾的“川渝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全国第三大产业聚集区,2021-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呈高增速,覆盖电池、电控等核心部件,凸显供应链协同优势。
但上游环节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市值稳居板块榜首,对中游整车厂形成利润挤压。下游充电基建则成为新增长极,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超充技术搜索热度暴涨3655%,快充、换电模式从“补能方案”升级为“商业模式”。
产业链利润分配正从“微笑曲线”转向“哑铃结构”。一端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掌控核心技术的企业享受高毛利;另一端是充电服务、二手车市场(如保值率下滑15%)等后市场机会。
车企若仅聚焦整车制造,将沦为价值链的“中间打工者”。例如,中汽中心推出新能源电安全评价规程,推动电池健康检测、隐私管家等服务标准化,正是向后市场要利润的尝试。
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
中国汽车出海进入3.0阶段,2025年成都国际合作大会上专家指出,需从单纯贸易转向“抱团建链”。9月数据显示,吉利、奇瑞等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如吉利在东南亚建厂)规避关税壁垒,而特朗普2.0政策可能加剧贸易摩擦,倒逼国内芯片、EDA软件等技术自主。这种“被动升级”反而可能加速产业竞争力重塑。
出海战略需从“资本输出”升级为“生态输出”。例如,捷途汽车通过改装品牌GMK开展用户共创,既吸引国内消费者,又获海外经销商青睐。未来,能否将充电标准、数据安全方案(如中汽中心隐私管家技术)等软实力打包出口,将成为全球化成败的关键。
行业高增长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成本、产业链与全球化的全面博弈。短期看,销量渗透率是景气度指标;长期看,企业需在“智能化投入、供应链掌控、全球化深度”三方面构建可持续的资产结构,而非沉迷于规模扩张的负债式增长。唯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财务健康度,才能在淘汰赛中赢得最终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