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牵头,联合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与两轮车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的《两轮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以下简称“路线图”)研究课题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两轮车行业智能化技术重大课题全面启动。
中国是全球两轮车生产、销售和保有量第一大国,其中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近年来,在技术融合、市场变革与政策驱动的共同推动下,两轮车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庞大的产业规模,行业在电池安全、骑行安全、城市治理、交通协同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传统技术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亟需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
作为我国的满足百姓出行需求的产业,两轮车行业长期面临同质化竞争与利润增长瓶颈,整车企业普遍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优质智能化零部件企业难以融入现有产业链,行业组织协调机制亦不完善。主机厂在摆脱低端竞争、打造差异化品牌、拓展新增长路径方面,常因缺乏行业指导而陷入迷茫。智能化转型非单一企业所能完成,需整合芯片、传感器、算法、云平台、通信服务等全产业链资源,汇聚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与运营服务商,构建标准统一、路径清晰、技术可行的发展路线,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升。
自2020年起,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持续关注两轮车智能化进程,率先组建产业链技术团队,积极引导行业技术发展,已在两轮车智能化领域形成重要影响力。2024年9月,专委会发布全球首个两轮车智能化分级团体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骑行智能化分级》(T/CECC 028—2024),该标准同样适用于电动自行车。此举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在全球范围内开创先河。标准将骑行智能化划分为L0至L2U共六个级别,首次明确定义“骑行智能化”,并提出涵盖通信、交互、感知、定位、定姿、云平台、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及车辆控制系统在内的八大判别体系。
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系统引导整车厂与产业链企业推进智能化技术研发,更精准响应市场需求,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联合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及两轮车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启动《两轮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编制工作,并汇聚近50家行业单位共同参与。该路线图致力于构建统一的智能化技术与标准体系,推动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全行业规划清晰可行的技术发展路径,助力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路线图将通过明确技术发展方向、推动标准统一、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及科技公司等全行业参与者指引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与实施节点,降低盲目投入与试错成本。其共识性成果将为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生态建设奠定基础。
同时,路线图也将向监管机构系统呈现两轮车智能化领域的技术能力与解决方案。产业链企业可据此提前布局,主动适应未来监管要求,有效规避政策变动带来的合规风险,进一步赋能绿色、安全出行。
《两轮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将通过明确发展方向、统一行业标准、推动模式升级、重塑品牌价值、应对合规要求等方面系统研究,助力两轮车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产业实现以“安全、高效、绿色、协同”为特征的智能化未来。
据悉,作为我国两轮车智能化发展的重大课题,该路线图秉持安全与市场化原则,着力解决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引导行业有序推进智能化转型,并为全球市场贡献中国智慧。路线图将重点围绕智能化总体架构与安全体系、感知与通信一体化、智能控制与驾驶辅助、云端与人机交互协同、验证与共性支撑等五大层面展开研究。编制周期为9个月,计划于2026年中期面向全行业发布。
中国机械联合会、中国自行车协会、中国摩托车商会、中国机械质量协会等行业机构对本课题的启动给予了全面支持。参与编制的近50家单位覆盖重点整车企业及智能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爱九号科技、小牛电动、春风动力、新大洲本田、绿源电动车、立马电动车等整车企业,以及北京六分科技、合肥杰发科技、普华基础软件、深圳摩吉智行、紫光展锐、深圳健创电子等关键技术企业,共同推动路线图的落地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