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资本市场波涛汹涌。一边是港股IPO热情高涨,另一边A股的炽热余温未散,赛力斯,这家市值高达2606亿元的企业,正带着其雄心壮志,踏上赴港上市的征程,这无疑是一场聚焦全球目光的巅峰对决。
早在年初,关于赛力斯计划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传闻便已四起,而今,随着其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由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国际联袂保荐,这一消息正式落地。与此同时,港股IPO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达到顶点,高达1829亿港元的累计募资总额,远远甩开了2024年的整体表现。无论是港交所、A股投资者,还是海外资本和长线基金,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块即将被分割的巨额“蛋糕”上。
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所有人都明白,这并非一次普通的IPO。赛力斯,这家背后有着华为强大赋能的企业,其问界系列车型屡创销售奇迹。仅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便实现了624.02亿元的营收和29.41亿元的净利润,其市值更是比九年前飙升了三十多倍。市场的狂热情绪可见一斑,股民们纷纷议论,追随这只“牛股”,实现财富自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赛力斯的发展历程,既是创始人张兴海个人野心的生动写照,也恰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位出身草莽的企业家,1986年以制造弹簧起家,将洗衣机弹簧的市场份额做到全国领先。进入九十年代,他敏锐地抓住摩托车行业的风口,果断转型至减震器领域,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精进制造工艺。
2003年,与东风集团的合作促成了东风小康的诞生,微型面包车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汽车消费由此变得触手可及。在巩固商用车市场的同时,张兴海早已开始谋划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外资品牌强大的夹击下寻求突围。2012年,赛力斯开始了向乘用车领域的转型,并在四年后的2016年成功上市,彼时市值仅为74.7亿元,似乎没有人预见到,这仅仅是更大格局的序幕。
时钟拨回到2023年,赛力斯的股价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5元一路飙升至106元,全年涨幅高达324%。进入2025年初,其市值已冲破1400亿元大关。短短数年间的巨变,让市场不禁产生疑问:究竟是赛力斯自身的实力超群,还是华为的加持作用更为关键?
然而,在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也并非一片坦途。港股IPO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依赖IPO“输血”以维持运营的消费品牌,其自身融资能力或显不足;另一类则是陷入发展瓶颈,希望通过IPO引入新资金实现“接盘”的企业;而第三类,则正是赛力斯这样的“实力派”。它们拥有A股市场的良好基础,更致力于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赛力斯属于后者,港股市场之所以愿意给予其高估值,正是看中了其背后蕴含的产业升级潜力和全球化发展前景。
2025年9月末,港股IPO募集资金同比增长高达229%,DeepSeek等新兴科技公司的亮眼表现进一步点燃了市场情绪。A股市场的火爆尚未退却,港股市场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A H股联动模式成为市场焦点,港交所与A股市场的紧密联动,使得市场情绪中夹杂着一丝疯狂,也带着几分“赌一把”的心态。每个人都渴望搭上这趟能够实现财富快速增长的列车。
回望赛力斯的发展之路,它没有像“蔚小理”那样天然的流量和网红气质,也缺乏比亚迪那样在核心电池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凭借着精准的错位竞争策略、扎实的技术积累、高度自动化的工厂以及华为的强大赋能,赛力斯一步步熬过了市场的漫长周期,最终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当机会来临时,它迅速蜕变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这种坚韧不拔的耐力和深刻的转型能力,可以说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6月,赛力斯完成了“独立运营”的第一步,成功引入50亿元战略投资,为冲刺港股IPO奠定了坚实基础。创始人张兴海将企业发展的关键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问界品牌也由此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在质量、智能化、产能以及海外扩张等多个维度,赛力斯都朝着极致的目标不断迈进。
如今,随着港股IPO临近,赛力斯已将目光投向全球,计划覆盖62个国家和地区,将海外市场视为新的主战场。无论是A股、港股的投资者,海外基金,还是全球的消费者,所有的目光都将聚焦于此。张兴海和赛力斯能否在此刻再创辉煌,书写新的传奇,答案即将揭晓。
资本市场从不缺少热闹,但也最怕过度膨胀的泡沫。赛力斯此番赴港IPO,其意义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募资行为,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迈向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这一盘大棋究竟如何落子,最终谁能笑傲到最后,仍需时间来检验,也需市场的风云变幻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