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微信朋友圈在社交功能上进行了多项更新,比如支持发布5分钟的长视频、朋友圈“折叠”功能、可自主关闭共同好友点赞等无关通知、支持发布Live实况照片,以及支持在评论区发送图片等。可以说,朋友圈竭尽所能地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
但近来社交平台不断有人发出感叹,表示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表达情绪、分享生活的主要阵地已转移到其他公共平台。
真的没有人发朋友圈了吗?日前,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给出了答案。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每天仍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内容,这一数据在过去几年保持稳定。
因此,朋友圈的活跃度并未真正下降,发朋友圈的人也没有显著减少。
而大家有这样的误解,主要是个人感受和“信息茧房”效应造成的。
因为每个人的社交圈结构、好友活跃度和自身习惯不同,可能周围发朋友圈的人减少了,或者好友设置了“三天可见”等隐私权限,也有人会将朋友圈设置为私密后再悄悄公开,更多的则是熟练运用分组功能、实现“个性化投放”,便会给人一种发朋友圈的人变少的错觉。
综上,体感发朋友圈的人少了,并不意味着朋友圈失去了其社交价值,而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变化。
同时,微信方面表示,朋友圈的信息流始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可见,朋友圈从来没尝试过算法推荐排序。它应该像一个真实的社交空间,而不是一个信息推荐平台。时间线的自然顺序有助于保持社交互动的真实性和即时性,让用户能够按照时间顺序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
谈到朋友圈为什么没有二次编辑和访客功能,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姨 在“微信派”播客中回应,“微信在涉及产品逻辑的时候不希望给大家增加更大的社交压力”,其表示,“朋友圈是记录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人生是没有办法回去修改的,所以也不好让人轻易去篡改自己的编年史”。
在这期播客对话中,微信公关总监还提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话题——人去世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这个话题在此前便登上过热搜引发讨论。过往种种案例表明,人去世后,微信朋友圈不会立即消失,但若账号长时间未登录,可能被系统回收,导致朋友圈等内容被清空且无法恢复。
微信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