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为节能降碳事业注入强劲动力,更让光伏产业迎来了政策与市场共振的重磅利好。
20%补贴+五大领域,“重点支持圈”出炉
《办法》聚焦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目标,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重点支持五大领域项目,涵盖节能降碳、煤炭消费清洁替代、循环经济助力降碳、低碳零碳负碳示范、碳达峰碳中和基础能力建设等关键方向。在项目要求上,明确资金投向前期手续齐全、具备开工条件的计划新开工或在建项目,杜绝用于已完工项目,确保资金精准高效落地。
此次资金支持力度尤为亮眼:节能降碳、煤炭消费清洁替代、循环经济助力降碳、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四大类项目,均享受核定总投资20%的资金支持。
这一普惠性补贴政策,打破了区域与行业壁垒,为光伏等绿色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直接的资金激励。其中,低碳零碳负碳示范项目中关于零碳园区供能设施建设的条款,更是为光伏产业打开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双政结合,光伏成核心驱动
光伏与零碳园区的深度绑定,已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流模式,而配套政策的密集出台正推动二者融合走向规范化。2025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 号),明确提出 “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等模式,为光伏在园区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实践场景中,光伏已成为零碳园区的核心供能支撑,通过屋顶光伏、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协同等多元模式,提升园区绿色能源占比,助力实现近零碳目标。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政策强化光伏与园区的融合,围绕“全绿电供给”“绿电溯源”等目标推进零碳园区建设,通过集中式或分布式光伏项目配套,提升园区绿电消费占比,共同构建起光伏赋能零碳园区的发展生态。
多方利好,光伏全业态升级
此次《办法》的出台为光伏产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从投资门槛到市场空间,从技术迭代到生态完善,多维度政策红利正逐步释放,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投资端来看,《办法》明确的20%投资补贴,将显著缓解光伏项目的资金压力,降低光伏项目投资门槛。无论是分布式光伏项目还是大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补贴资金都能有效覆盖部分建设成本,大幅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同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光伏项目投资。
尤其对民营资本而言,此前民营园区在光伏投入上顾虑较多,而补贴带来的成本下降与收益稳定预期,将推动更多企业加码园区光伏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
在市场空间层面,《办法》将零碳园区供能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与《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形成政策合力,催生海量光伏需求。根据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要求,绿电使用比例是核心评估指标,这必然倒逼园区加大光伏布局,为光伏产业带来可观的装机增量。
技术迭代与产业集聚也在政策推动下迎来新突破。政策对“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 的支持,将加速光伏新技术在园区场景的落地,包括新型支架技术、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等创新技术,均有望借助政策补贴实现规模化推广。
在产业集聚效应下,光伏企业与园区形成良性循环:光伏项目为园区提供绿电支撑,吸引绿色产业入驻,而产业发展又催生更多绿电需求,进一步拉动光伏投资,这种协同效应将降低光伏设备运输与安装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此外,《办法》对碳排放计量、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虽主要针对政府投资项目,但间接利好光伏产业。随着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排放因子库的完善,光伏项目的减碳效益将得到精准核算,为绿电交易、碳资产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未来,光伏减碳量计量与交易模式有望全国复制,进一步提升光伏的附加价值,为光伏产业构建更完善的发展生态。
结语
《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光伏产业注入了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