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你有没有发现,和记者一起参加品牌新闻发布会的,早就不局限于媒体同行了……
01
KOL进入邀请名单
传统媒体时代,品牌活动的媒体邀请函主要面向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记者,邀请门槛高且名额有限。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品牌活动邀约名单上,KOL(关键意见领袖)数量日益增多。
KOL以个性化表达、垂直领域专业知识和高度互动性,建立了与粉丝的强连接,这种关系资本成为其吸引品牌的核心资源。
对品牌方来说,可量化的投资回报至关重要。KOL凭借其精准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转化能力,能够 直接带来销售增长。
反观传统媒体,针对品牌活动方面的报道,更多停留在 品牌曝光层面,媒体真正擅长的对行业趋势、社会影响的系统分析,效果却 难以量化。
02
记者丧失“首发优势”
随着KOL大量参与活动,记者的现场报道权正在经历一种“隐性流失”——品牌方往往会将有限的席位、采访机会和优质资源向KOL倾斜。
KOL内容特有的 主观性、商业性更易获得传播优势。在追求快速产出的内容环境中,记者精心准备的深度报道可能被KOL的即时、感性内容淹没。
除此以外,KOL凭借其灵活的内容生产机制和简化的审核流程,往往能够在活动期间甚至 实时发布内容,而传统媒体因编辑流程、内容深度要求等因素,发布时效相对滞后,导致新闻报道的 “首发优势”丧失。
03
记者的先天优势
邀请函涌向KOL,既是新闻业面临的挑战,也是记者重新审视专业价值、实现业务升级的契机。实际上,在和KOL的“比稿”中,记者有着 先天的能力优势。
前瞻性报道能力是记者区别于KOL的核心竞争力。记者应当基于对行业的深入了解与专业判断,从当前活动中发现未来趋势的征兆,提供预测性报道。
如同预防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新闻报道也应当从单纯记录转向趋势预警,帮助公众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与变化。
隐形新闻的发掘能力同样重要。记者需要训练发现“隐形新闻”的能力,即那些尚未充分显现但已开始萌芽的重要发展。
例如,在报道行业展会时,不应限于报道活动本身的盛况,而是通过 参展商构成、展品特点、洽谈氛围等细节,洞察行业发展的 新动向、新问题,为行业提供 早期信号。
“会前深度准备”是记者的基本功。建立“活动资料分析+行业背景研究+关键人物预访”的会前准备流程,使记者在活动开始前就已建立起报道的上下文,优于KOL的即兴发挥。
现场观察能力同样关键。训练多感官、多角度的现场观察能力,注意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参会者的反应、未被安排在主要环节但值得关注的人物、展品或演示的特别之处等。
专业信源网络构建则是记者的长期优势。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专业信源网络,包括行业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长期用户等,为报道提供超越活动本身的背景与分析。
当邀请函涌向KOL,记者最好的回应不是抱怨或模仿,而是重新定义自己的专业价值——做KOL做不到的 深度、广度与专业度。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业务模式,将挑战真正转化为升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