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147亿元的巨额投资,一家被中资全资收购、经营蒸蒸日上的欧洲半导体巨头,竟在短短7天内被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行政命令、司法裁决和内部高管倒戈的“三连击”,彻底架空控制权。这不是谍战片,而是真实发生在9月底至10月初的安世半导体事件。这场“合法掠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算计?
一颗“香饽饽”为何突然成了“眼中钉”?
安世半导体(Nexperia)不是普通企业。它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事业部,拥有超过60年的技术积累。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市场,它稳坐第三把交椅;在汽车电子ESD保护芯片领域,更是全球出货量第一。它的客户名单上,赫然写着博世、苹果、特斯拉等行业巨头。
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以约365亿元人民币(约合147亿元用于安世主体)完成对安世的全资收购。当时,这被视为中资企业“抄底”欧洲优质资产的典范。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成功的商业并购,五年后竟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控制权保卫战”。
更讽刺的是,安世在中资管理下,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实现了惊人的价值跃升。2022年,其营收达到23.6亿欧元,毛利率从收购前的25%飙升至42.4%,成为闻泰科技最核心的利润来源。五年间,它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并清偿了所有历史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营。
这样一家“纳税大户”和“技术重镇”,为何突然被荷兰政府视为威胁?答案只有一个:它太重要了。在欧盟大力推动“半导体自主”、重塑全球产业链的背景下,安世这颗由中资掌控的“欧洲明珠”,成了地缘政治棋盘上必须夺回的关键棋子。
“三连击”:一场精心策划的“合法围猎”
安世的控制权被剥夺,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府干预,而是一套环环相扣、近乎“完美”的“合法围猎”。
第一击:行政突袭。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发布部长令,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运营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流动。命令未提供任何具体证据,但效力极强,瞬间锁死了中方的所有反制空间。
第二击:司法速裁。
就在部长令发布的24小时内,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未开庭即下达临时令,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董事及CEO职务。一周后,法院正式确认停职,并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司法程序以超常规速度推进,实质上为行政干预披上了“法律外衣”。
第三击:内部倒戈。
更具杀伤力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瓦解。在政府行动后不到24小时,安世的三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德国籍CFO和德国籍COO——联合向法院提交紧急申请,要求对公司治理进行调查,并重构控制权架构。这种“内外联动”的精准配合,让中方即便拥有75%的股权,也彻底失去了对企业的掌控。
安世不是孤例,而是系统性打压的开始
把安世事件孤立看待,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放眼全球,这恰恰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投资系统性收紧的缩影。
这些行动背后,是欧美在科技领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的共同战略。而荷兰政府选择在欧盟各国签署《半导体联盟宣言》的第二天出手,更是将单一企业事件包装成“维护欧洲集体利益”的正义之举,为其行动披上“联盟”的合法外衣。
商业逻辑已死?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新挑战
安世事件释放出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在关键科技领域,单纯的商业成功、合规经营和资本投入,已不足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一旦触及“国家安全”红线,东道国可以动用行政、司法、企业治理等一切手段,在“合法”框架内剥夺外资控制权。
这种不确定性正在产生“寒蝉效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降至79亿欧元,为十年来最低点,高科技领域的并购更是大幅萎缩。安世事件无疑将加剧这种趋势,让更多计划出海的中国企业感到不寒而栗。
更深层的问题是,全球产业链的逻辑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欧盟的“战略自主”、美国的“友岸外包”,本质上都是对资本主权的重新定义。在这一新规则下,中资控股的欧洲企业,无论运营多成功,都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
结语:逆境中的增长,才是最坚实的护城河
闻泰科技已在10月12日发布公告,表示将联合国际律所采取一切法律行动维权。这场法律战注定艰难,但仍是必要的程序。
然而,比法律维权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化已进入新阶段。未来的出海战略,不能再依赖简单的资本收购,而必须构建更复杂的本地化治理结构、多边股权安排和政治风险应对机制。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面临重重外部压力,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在逆势增长。2025年前10个月,中国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长21.4%,预计年底将突破万亿大关。真正的“护城河”,或许不在于海外资产的控制权,而在于本土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全球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上一篇:600亿,凯雷来扫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