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当乘联会公布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攀升至58.1%时,行业讨论的焦点已从“何时突破六成”转向“突破后如何竞争”。125万辆的零售规模、45%的同比增幅,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的深刻质变:比亚迪的“微降”与零跑、小米的“狂奔”形成鲜明对比,多品牌矩阵成为集团化车企的标配,智能技术开始真正影响销量排序。站在B端视角回望“金九”,这场销量盛宴不仅是季度冲刺的结果,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鲜活注脚。
9月的新能源市场,在“总量高增”的底色下,呈现出“梯队固化与新贵突围”并存的特征。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125万辆,同比增长45%,较8月环比提升8.7%,“金九”旺季效应显著释放。更具标志性的是58.1%的渗透率,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提升11.3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内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型。
从动力结构看,插混车型(含增程式)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9月插混车型零售量达65万辆,占新能源总销量的52%,同比增幅高达68%;纯电车型零售60万辆,同比增长24%,增速差距较上月继续扩大。这种分化在细分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10-20万元主力价格带中,插混车型市占率达57%,比亚迪秦PLUS DM-i以超5万辆销量蝉联紧凑级冠军;而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纯电车型仍占主导,小米YU7与特斯拉Model Y分别以3.5万辆、3.2万辆位列前二。
车企阵营的座次重构更具看点。第一梯队中,比亚迪以39.63万辆销量继续领跑,但5.5%的同比微降引发行业关注,其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下滑8%,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第二梯队呈现“自主三强领跑”态势:吉利银河以12.09万辆销量、131%的同比增幅稳居第二,奇瑞新能源销量9.16万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首次突破6万大关,三者增速均超55%。新势力阵营则上演“冰火两重天”:零跑连续七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小米交付量首破4万辆,蔚来同比增长64%;而理想汽车9月交付3.39万辆,同比下滑36.8%,距离年度目标仍有差距。
市场健康度同步提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21,低于1.5的警戒线,其中新势力品牌库存系数仅1.08,反映出头部企业“以销定产”策略愈发成熟。从消费者视角看,库存合理意味着提车周期缩短——小米YU7的交付周期已从上市初期的3个月压缩至45天,零跑C10更是实现“下单即提车”,市场正从“车企主导”向“用户友好”加速转型。
二、多品牌矩阵的集体爆发
9月销量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结构性变化,是“多品牌战略”从“尝试期”迈入“收获期”。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势力玩家,通过细分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带的策略,均在9月取得显著成效,这种模式正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路径。
蔚来的“三品牌协同”堪称典范。9月其总交付量达3.47万辆,其中高端品牌“蔚来”交付1.37万辆,中高端品牌“乐道”贡献1.52万辆,占比达43.9%,入门品牌“萤火虫”首月交付5775辆。这种梯度布局既保住了品牌溢价——蔚来全系成交均价仍达38万元,又实现了规模突破,乐道L90以35-40万元定价切入行政级市场,单月交付1.1万辆,直接分流了宝马X5新能源的潜在用户。从消费者反馈看,72%的乐道车主来自燃油车置换,印证了中高端市场对“新能源+豪华配置”组合的认可。
传统车企的多品牌运营同样成效显著。吉利通过“银河(主流)+极氪(高端)”双线布局,9月新能源总销量突破16.5万辆,其中银河系列贡献12.09万辆,极氪9X虽定价47.99万元起,上市13分钟大定仍突破1万辆。比亚迪则依托“王朝/海洋(大众)+方程豹(硬派)+腾势(高端MPV)”矩阵,覆盖5-50万元全价格带,方程豹钛7以17.98-21.98万元定价开辟新赛道,上市首周订单破万,成为家庭硬派SUV细分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这种策略的成功,本质是对“用户需求分层”的精准把握。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消费者需求已从“有无”转向“适配”——商务用户青睐腾势D9的行政级空间,年轻家庭认可银河L7的性价比,科技爱好者追捧极氪9X的L3级智驾。多品牌矩阵恰好解决了“单一品牌难以兼顾所有需求”的痛点,9月乐道、萤火虫、方程豹等细分品牌的合计销量突破8万辆,同比增幅超300%,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正确性。
值得警惕的是,多品牌运营的门槛正在抬高。理想汽车单品牌策略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其9月销量同比下滑36.8%,核心原因是缺乏中低端产品承接15-20万元市场增量,而高端市场又面临蔚来、问界的挤压。这意味着,未来仅有具备技术储备、渠道能力和品牌运营经验的企业,才能驾驭多品牌战略的复杂性。
三、智能性价比的全面普及
如果说2024年的竞争焦点是“价格战”,2025年9月的市场则清晰指向“智能性价比”的对决。车企不再单纯比拼降价幅度,而是通过“高阶配置下放”实现价值重构,这种转变在15-30万元主力价格带尤为明显,长安启源A06甚至将激光雷达下放到了15万级区间,直接改写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逻辑。
15-20万元市场成为“智能配置下放主战场”。零跑C10以15万元起售价,标配激光雷达与城市NOA功能,9月交付1.5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27.1%。该车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搭载的凌芯03芯片算力达200TOPS,实测城市道路通行成功率达89%,而同级合资车型仍在主打“L2级基础辅助”。从用户调研看,68%的零跑C10车主表示,“智驾配置”是选择该车型的首要原因,这在两年前的15万元级市场几乎不可想象。
25-30万元市场则上演“智能技术硬碰硬”。小米YU7以25.35万元起售价,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与双激光雷达,零百加速3.23秒,CLTC续航835km,上市18小时锁单超24万辆,9月销量占小米总交付量的85%。这款车直接冲击了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地位——9月Model Y销量同比下滑12%,不少消费者在论坛表示,“同样预算能买到更强智驾,没必要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这种转变倒逼特斯拉加速技术迭代,其计划于11月推出的Model Y改款车型,将首次在国内标配城市NOA功能。
在高端市场,“智能技术溢价”开始显现。极氪9X以47.99万元起售价,搭载900V混动架构与L3级智驾系统,9月交付3200辆,其中80%的用户选装了“全场景智驾包”。从成本角度看,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配置的硬件成本较2023年下降40%,为技术下放提供了可能;从消费端看,智能驾驶的实用性显著提升——华为ADS 4.0系统在全国200城实现无图NOA,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0分钟,已从“噱头”变为“刚需”。
这种“智能性价比”竞争,本质是中国车企对“技术话语权”的掌握。从电池、电机到智驾芯片,国内产业链的成熟度不断提升,使得车企能够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配置。9月数据显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已达18%,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智能技术正从“差异化卖点”变为“基础配置”,这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四、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
9月的海外市场表现,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已从“单纯卖车”迈入“产业链输出”的新阶段。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激增87.3%,其中9月单月出口量预计突破20万辆,比亚迪、上汽等头部企业的本地化生产策略开始见效,成为拉动销量的新增长极。
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在9月迎来集中爆发。数据显示,其海外销量占比已提升至22.5%,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11个欧洲国家,销量均超过特斯拉。泰国工厂生产的ATTO 3车型,9月在东南亚市场销量达1.2万辆,较进口版本成本下降18%,价格竞争力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技术输出——比亚迪与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达成合作,将第五代DM混动技术授权给对方,标志着中国车企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升级。
传统车企的海外渠道优势持续释放。上汽依托MG品牌的百年积淀,9月新能源出口量达4.5万辆,其中MG4在英国市场的市占率突破8%,成为最受当地年轻消费者欢迎的纯电车型之一。与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的海外服务网络更成熟——上汽在欧洲已建成200家服务中心,MG车型的维修等待周期仅为特斯拉的1/3,这种“渠道护城河”在9月的欧洲促销季中尤为关键。
出海模式的升级带来了盈利改善。此前“低价出口”的模式正在改变,比亚迪ATTO 3在欧洲的起售价达3.5万欧元,与大众ID.3基本持平,但毛利率仍保持在15%以上,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这得益于本地化生产降低的关税成本,以及高端配置带来的溢价能力——欧洲版方程豹钛7标配云辇C悬架,较国内版本售价高8%,仍实现订单破万。
当然,出海仍面临挑战。欧盟最新的“反补贴调查”虽未落地,但已引发车企警惕,比亚迪加速在匈牙利工厂的建设,正是为了规避潜在贸易壁垒。从长期看,“本地化生产+技术适配+服务落地”的三位一体模式,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标准配置”,9月的销量数据已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写在最后
58.1%的渗透率,不仅是一个数字里程碑,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人礼”。9月的销量答卷清晰地告诉我们: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多品牌矩阵决定增长天花板,智能性价比成为核心竞争力,全球化能力关乎长期格局,而比亚迪的“微降”与零跑、小米的“爆发”,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对于车企而言,接下来的考题愈发清晰:如何在多品牌运营中平衡“规模与溢价”?如何让智能技术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而非“参数堆砌”?如何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深耕”而非“浅尝辄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三年的市场座次。
站在“金九银十”的节点回望,中国新能源汽车已从“追赶者”变为“定义者”。随着全产业链优势的持续释放,以及技术迭代的不断加速,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渗透率里程碑的到来,将伴随着更健康的竞争生态与更优质的用户价值——这或许就是9月销量数据背后,最值得期待的行业未来。